《世界海洋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750.00

《世界海洋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14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海洋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64-2 。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气候的调节器。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不断深化,海洋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日新月异,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海洋权益维护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在“蓝色经济”蓬勃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系统记录全球海洋发展的年度动态,深度剖析海洋科学的前沿实践,科学展望海洋事业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世界海洋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全球海洋研究领域的权威参考文献。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描述

《世界海洋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鉴背景
《世界海洋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14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海洋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64-2 。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气候的调节器。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不断深化,海洋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日新月异,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海洋权益维护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在“蓝色经济”蓬勃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系统记录全球海洋发展的年度动态,深度剖析海洋科学的前沿实践,科学展望海洋事业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世界海洋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全球海洋研究领域的权威参考文献。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世界年鉴丛刊》数据库收录可加微:zichuban

预定本年鉴及索要发票,可汇款到:
账户名称: 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账户号码: 622050100100064703
开户银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国兴支行

全球发行网络
《世界海洋年鉴2025》的数字版本将在当当、谷歌学术等平台上架,亚马逊将在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苹果公司将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上架。此外,英格拉姆(Ingram)将负责其纸质版的全球印刷与发行,确保年鉴能够触达全球读者。
学术价值与馆藏
学术价值是本年鉴的核心追求。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将获得专属的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与影响力。同时,本年鉴将被全球数千家顶级图书馆永久馆藏,包括中国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等,成为海洋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简介
《世界海洋年鉴2025》聚焦于全球海洋在面临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权益争端等多重挑战下的适应与创新。年鉴内容涵盖六大核心板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当代海洋发展的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1. 海洋科学基础研究
海洋科学是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基础。本板块关注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地质海洋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沿进展。物理海洋学研究海洋环流、海洋波动、海气相互作用等现象,揭示海洋运动规律。化学海洋学关注海洋碳循环、海洋酸化、海洋污染物迁移转化等过程,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生物海洋学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作用等问题。地质海洋学研究海底地形地貌、海洋沉积、板块构造等,揭示地球演化历史。本板块将系统介绍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板块聚焦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技术。深海油气勘探技术的突破使得人类能够开采水深超过3000米的油气资源。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等深海矿产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前景广阔。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为全球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海洋生物制药展现出巨大的医学价值。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板块将深入探讨这些资源的开发技术、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
3. 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
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有深远影响。本板块关注海洋污染与治理、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态保护等议题。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海洋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海洋生态修复技术亟待发展。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热浪频发、极地冰川加速消融,对沿海地区和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海洋保护区、珊瑚礁保护、红树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措施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本板块将系统分析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与应对策略。
4. 海洋工程与技术
海洋工程与技术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手段。本板块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建设、海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深海潜水器如“蛟龙号”、“奋斗者号”使人类能够抵达万米深海,海洋观测平台和水下机器人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工具。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海上平台等海洋工程建设展现了人类征服海洋的智慧与勇气。海洋遥感技术实现了对海洋的大范围、全天候监测,海洋大数据和海洋数字孪生技术为海洋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本板块将介绍这些前沿技术的原理、应用与发展前景。
5. 海洋权益与治理
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治理是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本板块关注国际海洋法、海洋管理政策、海洋安全等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洋法律制度,但海洋划界和海洋争端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海洋空间规划和海洋综合管理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蓝色经济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海上安全、海洋灾害预警、海上搜救等问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本板块将深入探讨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治理的理念、制度与实践。
6. 极地与深海研究
极地和深海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区域,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板块聚焦极地科学考察和深海探测。南极科考和北极科考揭示了极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冰芯研究为重建古气候提供了宝贵资料。深海生物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深海地质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极地和深海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资源开发和气候变化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本板块将介绍极地和深海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世界海洋年鉴2025》目录大纲
前言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础研究
1. 物理海洋学前沿 – 1.1 全球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 – 1.2 海洋波动理论与观测 – 1.3 海气相互作用机制
2. 化学海洋学进展 – 2.1 海洋碳循环与碳汇功能 – 2.2 海洋酸化的成因与影响 – 2.3 海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生物海洋学研究 – 3.1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 3.2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3.3 浮游生物与海洋食物链
4. 地质海洋学探索 – 4.1 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 4.2 海洋沉积过程与古环境重建 – 4.3 板块构造与海底扩张
第二部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5.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 5.1 深海油气勘探技术 – 5.2 海上钻井平台创新 – 5.3 海洋油气开发的环境影响
6. 海洋矿产资源 – 6.1 多金属结核开发前景 – 6.2 富钴结壳资源评估 – 6.3 海底热液硫化物勘探
7.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 – 7.1 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 7.2 海水养殖技术创新 – 7.3 海洋生物制药研究
8. 海洋可再生能源 – 8.1 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 8.2 潮汐能与波浪能开发 – 8.3 海洋温差能利用技术
第三部分: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
9. 海洋污染与治理 – 9.1 海洋塑料污染现状与对策 – 9.2 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响应 – 9.3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
10. 海洋与气候变化 – 10.1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与适应 – 10.2 海洋热浪的成因与预测 – 10.3 极地冰川消融与全球影响
11. 海洋生态保护 – 11.1 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 11.2 珊瑚礁保护与修复 – 11.3 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
第四部分:海洋工程与技术
12. 海洋工程装备 – 12.1 深海潜水器技术发展 – 12.2 海洋观测平台与浮标系统 – 12.3 水下机器人与自主航行器
13. 海洋工程建设 – 13.1 跨海大桥设计与施工 – 13.2 海底隧道关键技术 – 13.3 人工岛与海上平台建设
14. 海洋信息技术 – 14.1 海洋遥感技术应用 – 14.2 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14.3 海洋数字孪生系统
第五部分:海洋权益与治理
15. 国际海洋法 – 15.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 – 15.2 海洋划界争端解决机制 – 15.3 公海资源管理制度
16. 海洋管理政策 – 16.1 海洋空间规划实践 – 16.2 海洋综合管理体系 – 16.3 蓝色经济发展战略
17. 海洋安全 – 17.1 海上安全形势分析 – 17.2 海洋灾害预警系统 – 17.3 海上搜救技术与国际合作
第六部分:极地与深海研究
18. 极地科学考察 – 18.1 南极科考最新进展 – 18.2 北极科考与资源开发 – 18.3 极地生态系统研究
19. 深海探测 – 19.1 深海生物多样性 – 19.2 深海地质过程 – 19.3 深海极端环境研究
附录
• 2025年世界海洋大事记
• 全球重要海洋科研机构名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格式要求
1. 内容要求
稿件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独创性,论证严谨,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政策或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欢迎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和科研课题的成果投稿。
2. 内容格式
• 标题: 简明扼要,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 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
• 摘要: 200字左右,精炼概括文章的研究背景、方法、核心发现与海洋学意义。
• 关键词: 3-5个,反映文章核心主题。
• 正文: 5000字左右,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正文内各级标题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1
1.1
1.2
1.2.1
1.2.2
2
2.1
2.2
• 参考文献: 请列出稿件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并确保格式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节点 日期
截稿时间 2025年12月31日
出刊时间 2026年1月31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海洋年鉴2025》规范样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估与生态修复策略
作者: 王海洋
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摘要
深海多金属结核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蕴藏着丰富的锰、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对保障全球金属供应和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深海采矿活动可能对深海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西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CCZ)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模拟和数值建模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了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对海底地形、沉积物扰动、底栖生物、水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矿活动产生的沉积物羽流可扩散至采矿区下游50公里以外,对底栖生物群落造成显著影响,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达40%。基于影响评估结果,本文提出了深海采矿的生态修复策略,包括采矿区选址优化、采矿强度控制、沉积物羽流抑制技术、人工生境构建等措施。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深海采矿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为深海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深海多金属结核;环境影响评估;底栖生物;沉积物羽流;生态修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引言
深海多金属结核是分布于深海平原(水深4000-6000米)的一种富含金属元素的矿产资源,主要成分包括锰、镍、钴、铜等。据估算,全球深海多金属结核总储量约为5000亿吨,其中金属含量远超陆地矿床,被誉为“21世纪的战略资源宝库”。随着陆地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深海多金属结核的商业化开采已提上日程。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已向多个国家和企业发放了深海勘探合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均在积极推进深海采矿技术研发。
然而,深海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特点是高压、低温、黑暗、食物匮乏,生物生长缓慢、繁殖周期长、恢复能力弱。深海采矿活动将对海底地形、沉积物、底栖生物、水体环境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扰动,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首先,采矿设备在海底作业时会破坏海底地形,移除表层沉积物和多金属结核,导致底栖生物栖息地丧失。其次,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羽流会随洋流扩散,覆盖周边海域,影响底栖生物的呼吸、摄食和繁殖。再次,采矿活动可能释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水体环境和生物造成毒性影响。最后,深海生态系统的恢复时间可能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旦遭到破坏,后果难以挽回。
国际社会对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高度关注。国际海底管理局要求所有深海采矿活动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EIA),并制定环境管理计划。然而,由于深海环境的特殊性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目前对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的认识仍显不足。首先,现有研究多基于小规模试验性采矿,缺乏商业化规模采矿的环境影响数据。其次,沉积物羽流的扩散范围、持续时间和生态影响尚未完全揭示。再次,底栖生物对采矿扰动的响应机制和恢复过程缺乏长期监测数据。最后,针对深海采矿的生态修复技术和管理策略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西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CCZ)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模拟和数值建模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对海底地形、沉积物扰动、底栖生物、水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采矿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科学的生态修复策略。本研究旨在为深海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深海采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CCZ)位于东太平洋,介于北纬7°-17°、西经115°-155°之间,面积约600万平方公里,是全球多金属结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水深4000-5500米,海底地形平坦,多金属结核密度可达每平方米10-30公斤,金属品位高,具有巨大的商业开采价值。
CCZ区域的深海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深海特征。底栖生物以小型底栖动物(如线虫、桡足类)和大型底栖动物(如海参、海星、多毛类)为主,生物多样性较高,但生物量较低。该区域的初级生产力主要依赖于从表层海洋沉降的有机碎屑,食物链结构简单。由于深海环境的稳定性,该区域的生物演化缓慢,许多物种为该区域特有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2 研究方法
2.2.1 现场调查
本研究于2023年7月至8月在CCZ区域开展了为期45天的海洋科学考察。采用深海拖网、箱式采样器、多管采样器等设备采集底栖生物和沉积物样品。利用深海摄像系统(ROV)对海底地形和底栖生物进行原位观测和拍摄。共采集底栖生物样品120个,沉积物样品80个,获得高清海底影像资料超过100小时。
2.2.2 实验室模拟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深海采矿过程,研究沉积物扰动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实验在高压低温水槽中进行,水压设定为40 MPa(相当于4000米水深),温度设定为2°C。通过搅拌装置产生沉积物羽流,观察底栖生物(海参、多毛类)的行为响应和生理变化。实验周期为30天,每5天采集一次样品,测定生物的存活率、摄食率、呼吸率等指标。
2.2.3 数值建模
采用海洋数值模式(ROMS)模拟沉积物羽流的扩散过程。模式分辨率为1公里×1公里,垂直方向分为50层。输入参数包括洋流速度、沉积物粒径分布、沉降速度等。模拟时间为采矿后30天,输出沉积物浓度的时空分布。
3 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评估
3.1 海底地形破坏
深海采矿设备在海底作业时,会移除表层沉积物(厚度约10-20厘米)和多金属结核,形成采矿痕迹。现场调查发现,采矿痕迹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宽度约2-5米,深度10-30厘米。采矿痕迹区域的海底地形变得崎岖不平,原有的微地形特征(如生物扰动形成的小丘、小坑)完全消失。
海底地形破坏对底栖生物栖息地造成直接影响。许多底栖生物依赖于特定的微地形环境生存,如海参喜欢在平坦的沉积物表面爬行,多毛类喜欢在沉积物中挖洞。采矿痕迹区域的底栖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与未扰动区域相比,生物丰度下降60%,物种数减少45%。
3.2 沉积物羽流扩散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羽流是深海采矿最主要的环境影响之一。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沉积物羽流在采矿后迅速上升至海底以上50-100米,然后随洋流向下游扩散。在洋流速度为5厘米/秒的条件下,沉积物羽流可扩散至采矿区下游50公里以外,影响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
沉积物羽流的浓度随距离增加而递减。在采矿区下游1公里处,沉积物浓度可达每升10毫克,10公里处降至每升1毫克,50公里处降至每升0.1毫克。尽管浓度较低,但长时间暴露于沉积物羽流中仍可能对底栖生物造成影响。
现场观测发现,沉积物羽流覆盖的区域,海底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沉积物覆盖层,厚度约0.5-2毫米。这层覆盖物会堵塞底栖生物的呼吸器官和摄食器官,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实验室模拟表明,在沉积物浓度为每升5毫克的条件下,海参的摄食率下降30%,呼吸率下降20%,长期暴露可导致死亡率上升。
3.3 底栖生物影响
底栖生物是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对采矿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采矿活动对底栖生物造成显著影响。
在采矿痕迹区域,底栖生物几乎完全消失,仅在痕迹边缘发现少量个体。在采矿区下游1-10公里范围内,底栖生物丰度下降40%,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下降40%。在10-50公里范围内,底栖生物丰度下降20%,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25%。
不同类群的底栖生物对采矿扰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小型底栖动物(如线虫)对沉积物扰动的耐受性较强,恢复速度较快。大型底栖动物(如海参、海星)对沉积物扰动的敏感性较高,恢复速度较慢。一些特有种和稀有种在采矿区完全消失,可能面临局部灭绝的风险。
3.4 水体环境影响
深海采矿活动可能释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本研究对采矿区水体中的重金属(铜、镍、钴、铅、镉)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矿活动导致水体中重金属浓度显著升高。
在采矿区,水体中铜浓度升高至每升15微克(背景值为每升5微克),镍浓度升高至每升20微克(背景值为每升8微克),钴浓度升高至每升10微克(背景值为每升3微克)。这些重金属浓度虽然低于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阈值,但长期暴露可能产生慢性毒性效应,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免疫功能。
此外,采矿活动还可能扰动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导致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升高,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 生态修复策略
基于环境影响评估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深海采矿的生态修复策略。
4.1 采矿区选址优化
采矿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生态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应避免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特有种分布区、海底热液喷口等生态敏感区域进行采矿。建议采用生态敏感性分区方法,将CCZ区域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优先在可采区进行采矿活动。
4.2 采矿强度控制
采矿强度(单位时间内采矿面积)应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建议采用“采一休三”的采矿模式,即采矿1年后休采3年,以便生态系统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同时,应限制同一区域的采矿次数,避免重复扰动。
4.3 沉积物羽流抑制技术
沉积物羽流是深海采矿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应采用技术手段减少羽流的产生和扩散。建议采用封闭式采矿系统,将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收集并运至海面,避免在海底释放。对于无法完全收集的沉积物,可采用沉积物羽流抑制剂(如絮凝剂)加速沉积物沉降,减少扩散范围。
4.4 人工生境构建
在采矿痕迹区域构建人工生境,为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加速生态系统恢复。人工生境可采用多孔材料(如陶瓷、混凝土)制作,模拟天然海底的微地形特征。现场试验表明,人工生境可显著提高底栖生物的定居率和存活率,加速生态系统恢复进程。
4.5 长期监测与适应性管理
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应建立长期监测体系,跟踪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监测内容包括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沉积物理化性质、水体环境质量等。基于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采矿策略和修复措施,实现适应性管理。
5 案例研究:CCZ区域采矿试验的生态修复实践
为验证生态修复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在CCZ区域开展了小规模采矿试验和生态修复实践。试验区面积为1平方公里,采矿强度为每年0.1平方公里。采矿后,在采矿痕迹区域布设了100个人工生境单元,并建立了长期监测站点。
监测结果表明,采矿后第1年,采矿痕迹区域的底栖生物丰度仅为未扰动区域的10%。采矿后第3年,底栖生物丰度恢复至未扰动区域的30%。采矿后第5年,底栖生物丰度恢复至未扰动区域的50%。人工生境区域的底栖生物恢复速度明显快于自然恢复区域,第5年时底栖生物丰度达到未扰动区域的70%。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速度慢于生物丰度。采矿后第5年,采矿痕迹区域的物种数仅恢复至未扰动区域的40%,许多特有种和稀有种尚未重新定居。这表明深海生态系统的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6 讨论
本研究系统评估了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的环境影响,并提出了生态修复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深海采矿活动对海底地形、沉积物、底栖生物、水体环境等造成显著影响,但通过科学的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负面影响。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基于小规模采矿试验,商业化规模采矿的环境影响可能更加严重。其次,本研究的监测周期为5年,尚无法评估长期(数十年)的生态恢复过程。再次,本研究主要关注底栖生物,对水层生物(如浮游生物、鱼类)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不足。最后,生态修复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尚未开展,其经济可行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未来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加强:(1)开展商业化规模采矿的环境影响评估,获取更真实的数据;(2)建立长期监测体系,跟踪生态系统数十年的恢复过程;(3)扩展研究对象,关注水层生物和微生物的响应;(4)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5)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深海采矿环境管理框架。
7 结论
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模拟和数值建模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了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对海底地形、沉积物扰动、底栖生物、水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深海采矿活动对海底地形造成直接破坏,采矿痕迹区域的底栖生物丰度下降60%,物种数减少45%。
(2)沉积物羽流可扩散至采矿区下游50公里以外,对底栖生物群落造成显著影响,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40%。
(3)深海采矿活动导致水体中重金属浓度显著升高,可能对生物产生慢性毒性效应。
(4)提出的生态修复策略包括采矿区选址优化、采矿强度控制、沉积物羽流抑制技术、人工生境构建等,在CCZ区域的试验表明,人工生境可加速底栖生物恢复,第5年时生物丰度恢复至未扰动区域的70%。
(5)深海生态系统的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和适应性管理机制。
本研究为深海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对促进深海采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Hein, J. R., Mizell, K., Koschinsky, A., & Conrad, T. A. (2013). Deep-ocean mineral deposits as a source of critical metals for high- and green-technology applications: Comparison with land-based resources. Ore Geology Reviews, 51, 1-14.
[2] Levin, L. A., Mengerink, K., Gjerde, K. M., et al. (2016). Defining “serious harm”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the context of deep-seabed mining. Marine Policy, 74, 245-259.
[3] Vanreusel, A., Hilario, A., Ribeiro, P. A., et al. (2016). Threatened by mining, polymetallic nodules are required to preserve abyssal epifauna. Scientific Reports, 6, 26808.
[4] 何高文, 石学法, 刘季花. 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与对策[J]. 海洋学报, 2019, 41(3): 1-12.
[5] Jones, D. O. B., Kaiser, S., Sweetman, A. K., et al. (2017). Biological responses to disturbance from simulated deep-sea polymetallic nodule mining. PLOS ONE, 12(2), e0171750.
[6] Gollner, S., Kaiser, S., Menzel, L., et al. (2017). Resilience of benthic deep-sea fauna to mining activities.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29, 76-101.
[7] 王春生, 陈建芳, 张海生. 深海采矿沉积物羽流的数值模拟研究[J]. 海洋学报, 2020, 42(5): 88-98.
[8] Drazen, J. C., Smith, C. R., Gjerde, K. M., et al. (2020). Opinion: Midwater ecosystems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risks of deep-sea min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7(30), 17455-17460.
[9] 李家彪, 吴时国, 丁巍伟.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 51(2): 177-189.
[10]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 (2019). Draft Regulations on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Area. ISBA/25/C/WP.1.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

成为第一个“《世界海洋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的评价者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