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世界城市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鉴背景
《世界城市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11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城市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63-5。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持续深化的今天,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核心载体。理解城市的复杂系统,应对其面临的共同挑战,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是全球性的重要议题。《世界城市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系统记录全球城市发展的年度动态,深度剖析城市治理的前沿实践,科学展望未来城市的创新方向。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世界年鉴丛刊》数据库收录可加微:zichuban
预定本年鉴及索要发票,可汇款到:
账户名称: 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账户号码: 622050100100064703
开户银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国兴支行
全球发行网络
《世界城市年鉴2025》的数字版本将在当当、谷歌学术等平台上架,亚马逊将在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苹果公司将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上架。此外,英格拉姆(Ingram)将负责其纸质版的全球印刷与发行,确保年鉴能够触达全球读者。
学术价值与馆藏
学术价值是本年鉴的核心追求。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将获得专属的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与影响力。同时,本年鉴将被全球数千家顶级图书馆永久馆藏,包括中国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等,成为城市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简介
《世界城市年鉴2025》聚焦于全球城市在面临气候变化、技术变革、社会转型等多重挑战下的适应与创新。年鉴内容涵盖五大核心板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当代城市发展的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1. 全球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本板块宏观审视全球城市化的最新格局与动态,分析不同区域(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城市化特征与挑战。重点关注由核心城市引领的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模式,探讨其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兼顾中小城市的发展活力与乡村振兴的关联。
2. 智慧城市与数字治理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本板块聚焦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实践,包括“城市大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运营,人工智能在交通、安防、应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数字政府如何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公平性。同时,也深入探讨城市数据治理中的开放、共享与隐私保护等关键议题。
3.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全球共识。本板块关注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与行动,如“海绵城市”建设;探讨城市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绿色建筑标准与实践;分析城市废弃物管理的创新模式与循环经济的构建;并总结城市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经验与教训。
4. 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
本板块关注存量时代下的城市发展,探讨如何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对老旧城区进行保护性更新与活化利用。重点分析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同时,介绍“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规划理念,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创新与住房保障政策。
5. 城市文化与社会治理
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更是文化容器与社会舞台。本板块探讨如何传承与创新城市独特的文化遗产,塑造城市品牌与身份认同。关注全球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社会融合问题,并介绍社区营造、参与式治理等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以及应对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的综合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世界城市年鉴2025》目录大纲
前言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1. 全球城市化年度报告 – 1.1 全球城市人口增长与空间扩张 – 1.2 区域城市化比较: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 – 1.3 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与分析
2. 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 – 2.1 世界级城市群的协同治理模式 – 2.2 跨区域基础设施与产业协作 – 2.3 中小城市在城市群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智慧城市与数字治理
3.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技术 – 3.1 5G、物联网与城市感知体系 – 3.2 “城市大脑”的构建与应用 – 3.3 数字孪生城市的实践探索
4. 城市数字治理创新 – 4.1 数字政府与“一网通办”实践 – 4.2 城市数据的开放、安全与伦理 – 4.3 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5. 气候适应型城市 – 5.1 海绵城市与城市水系统管理 – 5.2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与绿色基础设施 – 5.3 极端天气应对与城市韧性建设
6. 城市能源与环境 – 6.1 城市能源系统转型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 6.2 城市循环经济与废弃物资源化 – 6.3 碳中和城市的路径与实践
第四部分: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
7. 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 – 7.1 历史街区保护与文化导向的更新 – 7.2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转型 – 7.3 城市更新中的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8. 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 – 8.1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与评估 – 8.2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活力营造 – 8.3 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第五部分:城市文化与社会治理
9. 城市文化与身份认同 – 9.1 文化事件与城市品牌塑造 – 9.2 移民、多样性与社会融合 – 9.3 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10. 创新社会治理 – 10.1 社区营造与公众参与 – 10.2 共享出行与城市交通治理 – 10.3 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资本建设
附录
• 2025年世界城市发展大事记
• 全球主要城市核心数据
• 参考文献
• 索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文格式
1. 内容要求
稿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独创性,数据翔实,论证严谨,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政策或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2. 格式要求
• 标题: 简明扼要,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 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
• 摘要: 200字左右,精炼概括文章的研究背景、方法、核心发现与政策建议。
• 关键词: 3-5个,反映文章核心主题。
• 正文: 5000字左右,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正文内各级标题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1
1.1
1.2
1.2.1
1.2.2
2
2.1
2.2
• 参考文献: 请列出稿件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并确保格式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节点 日期
截稿时间 2025年12月31日
出刊时间 2026年1月31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城市年鉴2025》规范样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分钟城市”的全球兴起:规划创新、社会影响与未来挑战
作者: 陈婧
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
“15分钟城市”作为一种以“邻近性”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新范式,正迅速成为全球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增强社会韧性的共同选择。本文旨在系统梳理“15分钟城市”理念的理论渊源、核心内涵与全球实践。研究追溯了从珍·雅各布斯的“街道眼”到新都市主义的理论脉络,界定了“15分钟城市”在时间、空间和服务维度上的多重含义。通过对法国巴黎、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上海和美国波特兰等先锋城市的案例进行深度比较分析,本文归纳出实现该理念的四大关键路径:构建多中心混合功能的城市结构、发展以步行为主导的慢行交通系统、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可及性,以及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智慧治理。本文同时深入探讨了该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其可能加剧社会空间分异与绅士化、在低密度郊区的适用性困境,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财政与治理障碍。本文认为,“15分钟城市”不仅是一场空间规划的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治理变革,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取得有效平衡。展望未来,该理念的深化需要更精细化的数据分析、更多元的公众参与和更具适应性的政策设计。
关键词: 15分钟城市;城市规划;邻近性;社区生活圈;可持续城市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引言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合型危机: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着城市应急系统的韧性,而长期的城市扩张则导致了通勤时间延长、社区活力丧失和社会隔离加剧等一系列“城市病”。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旨在重塑人与城市关系、回归“以人为本”空间尺度的城市规划理念——“15分钟城市”(15-Minute City)——迅速从学术界的讨论走向全球城市的政策实践前沿。
“15分钟城市”的核心理念,简而言之,是构建一个市民在15分钟的步行或骑行范围内,能够满足其居住、工作、消费、医疗、教育和娱乐等大部分日常需求的城市空间单元。这一理念由法裔哥伦比亚籍学者、巴黎索邦大学教授卡洛斯·莫雷诺(Carlos Moreno)系统提出并大力倡导,他将其描述为一种“时空城市主义”(Chrono-urbanism),旨在通过缩短市民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移动距离,将浪费在通勤上的时间解放出来,转化为可自由支配的、有意义的个人时间,从而实现一种更高效、更健康、更具社会联系的城市生活方式。
这一理念的吸引力在于其对当前城市核心问题的直接回应。生态上,它通过倡导“慢行交通”替代小汽车出行,直接减少了交通碳排放和空气污染。经济上,它通过激活邻里商业,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多元化和韧性。社会上,它通过创造更多的公共交往空间和机会,有助于重建社区认同感和邻里关系,提升社会资本。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多个城市实施的封锁措施凸显了“就近满足生活所需”的重要性,“15分钟城市”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从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Anne Hidalgo)将其作为2020年成功连任的核心竞选纲领,到墨尔本的“20分钟邻里”,再到上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球已有数十个城市以不同形式采纳并实践着这一理念。然而,在其迅速普及的背后,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与挑战:它是否会加剧富裕社区与弱势社区之间的“马太效应”?它在汽车文化根深蒂固、以低密度郊区为主的城市中是否可行?它需要怎样的治理结构和财政支持?
本文旨在对“15分钟城市”这一全球性城市规划浪潮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文章将首先追溯其理论渊源,然后通过对全球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提炼其规划设计的核心策略,接着深入探讨其在社会、经济和治理层面面临的挑战,最后对该理念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 理论渊源与核心内涵
“15分钟城市”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而是对20世纪以来一系列批判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1 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反思
以《雅典宪章》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强调功能的严格分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导致了城市空间的碎片化和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城市被拉伸成一个个孤立的功能岛屿,市民不得不在漫长的通勤中耗费大量时间。对此,以珍·雅各布斯(Jane Jacobs)为代表的思想家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批判。她倡导街道的活力、功能的混合、小尺度的街区和建筑的多样性,认为这些才是城市安全与繁荣的源泉。雅各布斯的思想为“15分钟城市”奠定了“以人为本”和“功能混合”的理论基石。
2.2 新都市主义与紧凑城市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运动,进一步将雅各布斯的思想发展为一套可操作的规划设计准则。它主张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适宜步行的紧凑社区,强调邻里单元的完整性,即在一个社区内部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商业服务和公共设施。“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的理念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证了通过提高城市开发密度、促进功能混合来减少能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15分钟城市”正是这些理念在当代语境下的最新迭代和整合。
2.3 “15分钟城市”的核心内涵
根据莫雷诺的阐述,“15分钟城市”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生态性(Ecology)、邻近性(Proximity)、团结性(Solidarity)和参与性(Participation)。其核心是实现六大基本城市功能的邻近可及:居住(Living)、工作(Working)、商业(Supplying)、关怀(Caring)、学习(Learning)和享受(Enjoying)。这意味着,理想的“15分钟城市”不仅要有便捷的商店和公园,还要尽可能地提供就近的就业岗位、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从而构建一个功能自洽、充满活力的社区单元。
3 全球先锋城市实践比较
3.1 巴黎:“15分钟城市”的策源地
巴黎市在市长伊达尔戈的推动下,将“15分钟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其关键举措包括:
3.1.1 大规模改造街道空间
通过“自行车计划”(Plan Vélo),巴黎在数年内建成了超过1000公里的自行车道,并计划将72%的地面停车位改造为绿地、游乐场或自行车停放区。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也重新定义了街道的功能,使其从“车行空间”转变为“人的空间”。
3.1.2 激活校园为“邻里首都”
在周末和节假日,将中小学的操场和庭院向社区居民开放,作为新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一创新举措有效缓解了巴黎高密度城区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3.1.3 推广“街道商业”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在社区内开设更多元化的本地商店、手工作坊和联合办公空间,重振邻里经济。巴黎市政府还推出了“巴黎呼吸”(Paris Respire)计划,在特定时段关闭部分街道的机动车通行,为步行者和骑行者创造更安全、更宜人的环境。
3.2 墨尔本:“20分钟邻里”计划
墨尔本的“20分钟邻里”(20-Minute Neighbourhoods)计划比巴黎的提法更早,其目标是让居民能在20分钟的步行、骑行或乘坐本地公共交通的往返行程内,满足大部分日常所需。该计划的特点是:
3.2.1 强调“完整社区”
计划明确列出了一个“20分钟邻里”应具备的8大特征,包括安全的步行和骑行网络、优质的公共交通、满足日常需求的商业中心、提供本地就业机会、高质量的公共开放空间、社区服务设施、多样化的住房选择以及社区参与机制。这一全面的框架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3.2.2 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作为试点,探索在不同城市肌理(如新建区、成熟区、郊区)下实施该理念的具体方法,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墨尔本市政府还开发了专门的评估工具,用于衡量各社区距离“20分钟邻里”目标的差距,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3.3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上海自2016年起就在其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目标。其特色在于:
3.3.1 与“五个人人”目标结合
将空间规划与提升民生福祉紧密结合,提出“人人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人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更高目标。这体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从“物质空间建设”向“人民城市”理念的转变。
3.3.2 精细化的设施配置标准
制定了详细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涵盖“基础保障类”(如菜场、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设施)和“品质提升类”(如社区食堂、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场馆、图书馆)两大类设施,并强调其步行5-10-15分钟的可达性。上海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社区规划师”制度,让专业规划师深入社区,协助居民参与社区空间的微更新。
3.4 波特兰:“完整社区”的先行者
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完整社区”(Complete Neighborhoods)的概念,这与“15分钟城市”理念高度契合。波特兰的实践强调:
3.4.1 以步行为导向的土地利用
通过分区规划改革,鼓励在居住区内混合布局商业、办公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波特兰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轻轨和有轨电车,并在交通枢纽周边进行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开发(TOD模式)。
3.4.2 社区参与式规划
波特兰市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邻里协会”(Neighborhood Association),居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参与社区规划、预算分配和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这种“自下而上”的规划方式确保了规划方案能够真正反映居民的需求和愿望。
4 实现路径与关键策略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实现“15分钟城市”的四大关键路径:
4.1 构建多中心混合功能的城市结构
传统的单中心城市结构导致了职住分离和长距离通勤。“15分钟城市”要求城市从“摊大饼”式的蔓延转向“葡萄串”式的多中心发展,即在城市内部培育多个功能相对完整的社区中心或副中心。每个中心都应具备居住、就业、商业、教育、医疗等多种功能,减少居民跨区域出行的需求。
在土地利用规划层面,需要打破传统的严格功能分区,允许甚至鼓励在居住区内混合布局商业、办公和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允许在住宅底层开设便利店、咖啡馆、诊所等,形成“首层经济”,激活街道活力。
4.2 发展以步行为主导的慢行交通系统
“15分钟城市”的实现依赖于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和骑行环境。这要求城市在交通规划中实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
具体措施包括:扩大步行街和自行车道网络,提高其连续性和安全性;实施交通宁静化(Traffic Calming)措施,如设置减速带、缩窄车道、增加人行横道等,降低机动车速度;重新分配路权,将更多的道路空间还给行人和骑行者;在社区内部推行“超级街区”(Superblock)模式,限制外来机动车穿行,为居民创造更安全、更宁静的生活环境。
4.3 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可及性
“15分钟城市”的核心是让所有居民,无论其居住在哪个社区,都能平等地享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要求政府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上,遵循“均衡配置、就近服务”的原则。
在实践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设施配置标准,明确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设施的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要求。同时,要加大对薄弱社区的投入,补齐设施短板,避免“马太效应”。此外,还应探索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利用,如学校操场、图书馆、体育馆等在非教学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4.4 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智慧治理
数字技术为“15分钟城市”的精准规划和高效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手机信令、公共交通刷卡、社交媒体签到等城市大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居民的实际活动模式和服务需求,从而优化设施布局。
智慧社区平台可以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查询和预约服务。例如,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查询附近的医疗机构、文化活动、体育场馆等信息,并进行在线预约。数字技术还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如建立邻里互助平台、社区议事平台等,增强社区凝聚力。
5 挑战与争议
尽管“15分钟城市”的愿景激动人心,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5.1 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风险
最尖锐的批评之一是,“15分钟城市”可能会加剧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分异。在那些公共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社区,该理念的实施会使其更具吸引力,从而推高房价,导致原有的中低收入居民被迫迁出,形成“绅士化”(Gentrification)。相反,在那些基础设施本就薄弱的社区,如果缺乏足够的公共投资,该理念可能沦为空谈,从而形成“15分钟天堂”与“60分钟牢笼”并存的割裂城市。
一些学者指出,巴黎在推行“15分钟城市”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这一迹象。那些率先受益于街道改造和设施提升的社区,房价涨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原有的多元社会结构面临瓦解的风险。因此,如何在推进“15分钟城市”的同时,建立有效的反绅士化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2 在低密度区域的适用性
“15分钟城市”的理念诞生于巴黎这样的高密度、紧凑型城市。对于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大量存在的低密度、蔓延式的郊区,如何应用这一理念是一个巨大挑战。在这些地区,由于居住密度过低,难以支撑起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和足够多样化的商业服务。强行推行可能会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和居民生活习惯的阻力。
一些规划学者建议,在低密度区域,可以采取“分层”策略,即不追求所有服务都在15分钟内可达,而是根据服务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设定不同的可达性标准。例如,日常购物和小学教育应在15分钟内可达,而专科医疗和高等教育可以允许更长的出行时间。同时,可以通过发展“移动服务”(如流动图书馆、流动诊所)和“在线服务”来弥补物理设施的不足。
5.3 治理与财政挑战
实现“15分钟城市”需要跨部门的协同治理。例如,交通部门需要与规划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紧密合作,统筹安排各类设施的布局。这对于习惯了“条块分割”的传统城市管理体制是一个巨大考验。
此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服务提升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在财政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一些城市尝试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土地价值捕获(Land Value Capture)等创新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但这些模式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仍需进一步检验。
5.4 文化与行为习惯的阻力
“15分钟城市”不仅是一场空间规划的革命,更是一次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一些汽车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和地区,居民已经习惯了以车代步的生活方式,对步行和骑行的接受度较低。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引导。
此外,“15分钟城市”强调的“就近生活”,可能会与现代都市人追求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产生一定冲突。如何在“邻近性”与“流动性”之间找到平衡,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6 结论与展望
“15分钟城市”绝非一个简单的规划口号,它代表着对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公平和人性化城市的一次积极探索。它将城市规划的焦点从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回到人的日常生活体验,从对效率的单一追求转向对生活品质的全面关怀。
通过对全球实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各城市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其核心都指向了功能混合、慢行优先和社区赋权。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让“15分钟城市”的理想照进现实,未来的规划与政策制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
6.1 将社会公平置于核心
在规划之初就必须引入反“绅士化”的机制,例如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实施租金管制、扶持本地小微企业等手段,确保社区发展的成果由所有居民共享。同时,要优先在基础设施薄弱的社区推进“15分钟城市”建设,缩小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
6.2 因地制宜的适应性策略
针对不同密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区域,需要探索差异化的“邻近性”实现路径。在郊区,可能需要发展以社区中心为节点的“多中心”网络,而非强求处处都是“15分钟”。在历史城区,需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审慎地进行功能混合和设施更新。
6.3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治理
利用手机信令、公共交通刷卡、社交媒体签到等城市大数据,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服务缺口,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精准投放。同时,要建立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
6.4 广泛的公众参与
社区的未来必须由社区的居民共同决定。建立常态化的公众参与机制,让居民在社区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中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是“15分钟城市”成功的关键保障。可以借鉴波特兰的“邻里协会”模式,或上海的“社区规划师”制度,赋予居民更多的参与渠道和权力。
6.5 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15分钟城市”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公共管理、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其社会影响的评估,包括对社区凝聚力、社会资本、居民幸福感等“软性”指标的测量,以及对潜在负面影响(如绅士化)的预警和应对。
“15分钟城市”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未来,但通往这个未来的道路需要审慎的规划、持续的投入和包容性的治理。这场全球性的城市实验,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参与和贡献智慧。正如莫雷诺教授所言:“15分钟城市不是一个乌托邦,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的现实愿景。”
参考文献
[1] Moreno, C., Allam, Z., Chabaud, D., Gall, C., & Pratlong, F. (2021). Introducing the “15-Minute City”: Sustainability, Resilience and Place Identity in Future Post-Pandemic Cities. Smart Cities, 4(1), 93-111.
[2] Pozoukidou, G., & Chatziyiannaki, Z. (2021). 15-Minute City: Decomposing the New Urban Planning Eutopia. Sustainability, 13(2), 928.
[3] Le Corbusier. (1933). The Athens Charter. Document of the 4th CIAM Congress.
[4] 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Random House.
[5] Duany, A., Plater-Zyberk, E., & Speck, J. (2000). Suburban Nation: 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 North Point Press.
[6] Allam, Z., Bibri, S. E., & Sharpe, S. A. (2022). The “15-Minute City” concept can shape a net-zero urban future, but it can also be a recipe for injustice. Nature, 607(7919), 435-437.
[7] Weng, M., Ding, N., Li, J., Jin, X., Xiao, H., He, Z., & Su, S. (2019). The 15-minute walkable neighborhoods: Measurement, social inequal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building healthy communities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 13, 259-273.
[8] Logan, T. M., Hobbs, M. H., Conrow, L. C., Reid, N. L., Young, R. A., & Anderson, M. J. (2022). The x-minute city: Measuring the 10, 15, 20-minute city and an evaluation of its use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 Cities, 131, 103924.
[9] Capasso Da Silva, D., King, D. A., & Lemar, S. (2020). Accessibility in practice: 20-minute city as a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goal. Sustainability, 12(1), 129.
[10] Khavarian-Garmsir, A. R., Sharifi, A., & Moradpour, N. (2023). Are 15-minute cities more sustainable?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Land Use Policy, 129, 106632.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