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750.00

《世界旅游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18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旅游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56-7。
旅游业是21世纪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全球国际游客人数在疫情前已突破15亿人次,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超过10%,提供了超过3亿个就业岗位。疫情后,全球旅游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成为发展新趋势,旅游与科技、文化、健康、教育等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记录全球旅游业的年度发展动态,深度剖析旅游创新的成功案例,科学展望旅游产业的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世界旅游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全球旅游研究领域的权威参考文献,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学术研究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描述

《世界旅游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鉴背景
《世界旅游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18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旅游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56-7。
旅游业是21世纪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全球国际游客人数在疫情前已突破15亿人次,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超过10%,提供了超过3亿个就业岗位。疫情后,全球旅游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成为发展新趋势,旅游与科技、文化、健康、教育等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记录全球旅游业的年度发展动态,深度剖析旅游创新的成功案例,科学展望旅游产业的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世界旅游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全球旅游研究领域的权威参考文献,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学术研究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世界年鉴丛刊》数据库收录可加微:zichuban

预定本年鉴及索要发票,可汇款到:
账户名称: 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账户号码: 622050100100064703
开户银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国兴支行

全球发行网络
《世界旅游年鉴2025》的数字版本将在当当、谷歌学术等平台上架,亚马逊将在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苹果公司将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上架。此外,英格拉姆(Ingram)将负责其纸质版的全球印刷与发行,确保年鉴能够触达全球读者。
学术价值与馆藏
学术价值是本年鉴的核心追求。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将获得专属的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与影响力。同时,本年鉴将被全球数千家顶级图书馆永久馆藏,包括中国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等,成为旅游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简介
《世界旅游年鉴2025》聚焦于全球旅游业在目的地管理、产业发展、市场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年鉴内容涵盖九大核心板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当代旅游发展的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1. 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核心载体,目的地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本板块关注目的地营销、目的地规划、目的地治理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目的地营销方面,重点研究品牌建设、形象塑造、数字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议题,探讨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独特的目的地形象,吸引更多游客。目的地规划方面,关注空间规划、产品设计、容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析如何科学规划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目的地治理方面,研究利益相关者协调、社区参与、公私合作等内容,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目的地治理机制。
2. 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包括酒店与住宿业、旅行社与OTA、旅游交通、餐饮与购物等多个子行业。本板块聚焦各子行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等议题。酒店与住宿业方面,研究酒店管理创新、民宿发展模式、共享住宿、智慧酒店等内容,探讨如何提升住宿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旅行社与OTA方面,关注旅行社转型、在线旅游平台、旅游分销等问题,分析传统旅行社如何应对互联网冲击,在线旅游平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交通方面,研究航空旅游、邮轮旅游、铁路旅游、自驾游等内容,探索交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餐饮与购物方面,关注美食旅游、旅游购物、特色商品开发等议题,分析如何通过餐饮和购物提升旅游体验。
3. 旅游市场与消费
旅游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旅游消费是旅游经济的核心。本板块关注旅游市场研究、旅游消费行为、旅游者类型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市场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市场细分、客源市场、旅游流动、市场预测等议题,探讨如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市场策略。旅游消费行为方面,关注消费决策、消费偏好、消费体验、满意度研究等问题,分析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为旅游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旅游者类型方面,研究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征和需求,探索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策略。
4. 旅游资源与产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果。本板块聚焦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研究山岳旅游、海滨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内容,探讨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旅游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关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遗旅游、节庆旅游等议题,分析如何挖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旅游产品创新方面,研究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旅游综合体、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旅游产品,探索旅游产品创新的路径和模式。
5. 旅游政策与法规
旅游政策与法规是旅游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本板块关注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旅游治理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旅游政策方面,重点研究产业政策、促进政策、监管政策、国际合作等议题,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法规方面,关注旅游法、旅游标准、旅游合同、权益保护等问题,分析如何完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旅游治理方面,研究旅游行政、行业协会、市场监管、危机管理等内容,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旅游治理体系。
6. 旅游经济与影响
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维度,旅游影响是评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准。本板块聚焦旅游经济分析、旅游就业、旅游影响评估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旅游经济分析方面,研究旅游收入、经济贡献、投资效益、产业关联等内容,探讨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机制。旅游就业方面,关注就业创造、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等议题,分析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旅游影响评估方面,研究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等内容,探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7. 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本板块关注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负责任旅游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生态旅游方面,重点研究自然保护、生态教育、社区参与、生态认证等议题,探讨如何通过生态旅游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绿色旅游方面,关注低碳旅游、节能减排、绿色酒店、绿色交通等问题,分析如何减少旅游业的碳足迹,推动旅游业绿色转型。负责任旅游方面,研究社会责任、文化尊重、公平贸易、志愿旅游等内容,探索旅游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8. 智慧旅游与科技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本板块聚焦旅游信息化、旅游新技术、在线旅游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旅游信息化方面,研究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旅游大数据、云计算等内容,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旅游新技术方面,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分析新技术如何重塑旅游体验和商业模式。在线旅游方面,研究OTA平台、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等议题,探索在线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9. 特色旅游类型
特色旅游是满足多元化旅游需求的重要形式,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本板块关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特色旅游类型的发展。乡村旅游方面,重点研究乡村振兴、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等议题,探讨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红色旅游方面,关注革命遗址、爱国教育、红色文化、红色线路等问题,分析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研学旅游方面,研究研学基地、课程设计、教育旅游、游学等内容,探索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康养旅游方面,关注温泉旅游、养生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等议题,分析康养旅游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世界旅游年鉴2025》目录大纲
前言
第一部分:旅游目的地管理
1. 目的地营销 – 1.1 目的地品牌建设 – 1.2 目的地形象塑造 – 1.3 数字营销与社交媒体
2. 目的地规划 – 2.1 旅游空间规划 – 2.2 旅游产品设计 – 2.3 旅游容量管理
3. 目的地治理 – 3.1 利益相关者协调 – 3.2 社区参与机制 – 3.3 公私合作模式
第二部分:旅游产业发展
4. 酒店与住宿业 – 4.1 酒店管理创新 – 4.2 民宿发展模式 – 4.3 共享住宿与智慧酒店
5. 旅行社与OTA – 5.1 旅行社转型升级 – 5.2 在线旅游平台发展 – 5.3 旅游分销渠道创新
6. 旅游交通 – 6.1 航空旅游发展 – 6.2 邮轮旅游市场 – 6.3 铁路旅游与自驾游
7. 餐饮与购物 – 7.1 美食旅游开发 – 7.2 旅游购物体验 – 7.3 特色商品开发
第三部分:旅游市场与消费
8. 旅游市场研究 – 8.1 旅游市场细分 – 8.2 客源市场分析 – 8.3 旅游流动与市场预测
9. 旅游消费行为 – 9.1 旅游消费决策 – 9.2 旅游消费偏好 – 9.3 旅游体验与满意度
10. 旅游者类型 – 10.1 休闲旅游市场 – 10.2 商务旅游发展 – 10.3 研学旅游与医疗旅游
第四部分:旅游资源与产品
11. 自然旅游资源 – 11.1 山岳旅游开发 – 11.2 海滨旅游发展 – 11.3 森林旅游与湿地旅游
12. 文化旅游资源 – 12.1 文化遗产旅游 – 12.2 博物馆旅游 – 12.3 非遗旅游与节庆旅游
13. 旅游产品创新 – 13.1 主题公园发展 – 13.2 特色小镇建设 – 13.3 旅游综合体与沉浸式体验
第五部分:旅游政策与法规
14. 旅游政策 – 14.1 旅游产业政策 – 14.2 旅游促进政策 – 14.3 旅游国际合作
15. 旅游法规 – 15.1 旅游法律体系 – 15.2 旅游标准规范 – 15.3 旅游权益保护
16. 旅游治理 – 16.1 旅游行政管理 – 16.2 旅游市场监管 – 16.3 旅游危机管理
第六部分:旅游经济与影响
17. 旅游经济分析 – 17.1 旅游经济贡献 – 17.2 旅游投资效益 – 17.3 旅游产业关联
18. 旅游就业 – 18.1 旅游就业创造 – 18.2 旅游人力资源 – 18.3 旅游职业教育
19. 旅游影响评估 – 19.1 旅游经济影响 – 19.2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 19.3 旅游环境影响
第七部分:可持续旅游
20. 生态旅游 – 20.1 生态旅游理念与实践 – 20.2 自然保护与生态教育 – 20.3 社区参与与生态认证
21. 绿色旅游 – 21.1 低碳旅游发展 – 21.2 节能减排措施 – 21.3 绿色酒店与绿色交通
22. 负责任旅游 – 22.1 旅游社会责任 – 22.2 文化尊重与公平贸易 – 22.3 志愿旅游发展
第八部分:智慧旅游与科技
23. 旅游信息化 – 23.1 智慧景区建设 – 23.2 智慧酒店发展 – 23.3 旅游大数据应用
24. 旅游新技术 – 24.1 人工智能在旅游业的应用 – 24.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 24.3 区块链技术应用
25. 在线旅游 – 25.1 OTA平台发展 – 25.2 移动旅游应用 – 25.3 社交媒体与用户生成内容
第九部分:特色旅游类型
26. 乡村旅游 – 26.1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 – 26.2 农家乐与民宿发展 – 26.3 田园综合体建设
27. 红色旅游 – 27.1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 27.2 红色旅游教育功能 – 27.3 红色旅游线路设计
28. 研学旅游 – 28.1 研学旅游基地建设 – 28.2 研学课程设计 – 28.3 教育旅游与游学
29. 康养旅游 – 29.1 温泉旅游发展 – 29.2 养生旅游与医疗旅游 – 29.3 养老旅游市场
附录
• 2025年世界旅游大事记
• 全球重要旅游组织名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格式
1. 内容要求
稿件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独创性,论证严谨,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政策或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2. 格式要求
• 标题: 简明扼要,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 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
• 摘要: 200字左右,精炼概括文章的研究背景、方法、核心发现与意义。
• 关键词: 3-5个,反映文章核心主题。
• 正文: 5000字左右,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正文内各级标题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1
1.1
1.2
1.2.1
1.2.2
2
2.1
2.2
• 参考文献: 请列出稿件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并确保格式规范。
3. 基金项目
文章可挂国家级、省部级或其他各类基金与科研课题项目,请在首页脚注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节点 日期
截稿时间 2025年12月31日
出刊时间 2026年1月31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旅游年鉴2025》规范样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路径与效果评估:基于中国5A级景区的多案例研究
作者: 张文华
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摘要
数字化转型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慧景区建设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本文以中国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路径、关键要素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服务流程数字化、管理决策智慧化、营销推广精准化四个维度。成功的智慧景区建设需要政府支持、技术赋能、数据驱动、游客参与等关键要素的协同作用。实证分析表明,智慧景区建设显著提升了游客体验满意度、景区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但也面临投资成本高、技术更新快、数据安全风险等挑战。本文提出了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化策略,为旅游目的地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智慧景区;数字化转型;5A级景区;游客体验;运营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引言
旅游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之一。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全球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超过10%,提供了超过3亿个就业岗位。在中国,旅游业同样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然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旅游几乎停滞,国内旅游大幅下滑。疫情加速了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非接触式服务、在线预订、虚拟旅游等数字化应用迅速普及,智慧旅游从概念走向现实。
智慧景区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景区管理、服务、营销的智能化,提升游客体验和景区运营效率的新型景区形态。智慧景区建设是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旅游发展,2014年国家旅游局启动“智慧旅游年”,2016年印发《“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5A级景区是中国旅游景区的最高等级,代表了中国旅游景区的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中国共有318家5A级景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等多种类型。5A级景区是智慧景区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其建设经验对其他景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智慧景区的概念界定、技术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对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路径、关键要素、实施效果等缺乏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中国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景区建设案例,系统分析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路径、关键要素和实施效果,探讨智慧景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优化策略,为旅游目的地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智慧旅游与智慧景区的概念演进
智慧旅游的概念源于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在旅游领域的延伸和应用。智慧城市概念最早由IBM于2008年提出,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后,智慧旅游概念逐渐兴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智慧旅游进行了界定。Gretzel等(2015)认为,智慧旅游是利用智能技术增强旅游体验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旅游形态。Buhalis和Amaranggana(2015)提出,智慧旅游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旅游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中国学者李云鹏等(2012)认为,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
智慧景区是智慧旅游的微观体现,是智慧旅游理念在景区层面的具体实践。张凌云等(2012)认为,智慧景区是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景区信息的智能感知、便捷获取和及时利用,提升景区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的景区发展新模式。黄潇婷等(2014)提出,智慧景区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为景区管理者提供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手段。综合现有研究,本文认为智慧景区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景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服务流程数字化、管理决策智慧化、营销推广精准化,提升游客体验和景区运营效率的新型景区形态。
2.2 智慧景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智慧景区建设涉及技术、管理、服务等多个维度,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为理解游客对智慧景区技术的接受和使用提供了理论框架。Davis(1989)提出的TAM模型认为,用户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技术接受和使用的关键因素。在智慧景区情境下,游客对智慧服务的感知有用性(如节省时间、提升体验)和感知易用性(如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直接影响其使用意愿和满意度。
其次,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Dominant Logic, SDL)为智慧景区服务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Vargo和Lusch(2004)提出的SDL理论强调服务而非产品是价值创造的核心,顾客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在智慧景区中,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而是通过与智慧系统的互动,参与服务过程,共同创造旅游体验价值。
再次,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 RBV)为分析智慧景区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视角。Barney(1991)提出的RBV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对于智慧景区而言,先进的信息技术、丰富的数据资源、专业的人才队伍、良好的品牌形象等都是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最后,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为智慧景区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Freeman(1984)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非仅关注股东利益。智慧景区建设涉及政府、景区管理者、技术供应商、游客、当地社区等多方利益相关者,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发展。
2.3 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智慧景区建设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应用研究。学者们探讨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智慧景区中的应用。例如,Wang等(2016)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景区游客流量监测和安全管理中的应用;Li等(2018)分析了大数据在景区游客行为分析和精准营销中的作用;Zhang等(2020)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景区智能导览和个性化推荐中的应用。
二是系统设计研究。学者们提出了智慧景区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设计。例如,黄潇婷等(2014)构建了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的智慧景区系统架构;张凌云等(2015)设计了涵盖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的智慧景区功能体系。
三是效果评估研究。学者们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例如,Gretzel等(2015)研究发现,智慧技术显著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Buhalis和Amaranggana(2015)发现,智慧旅游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国内学者李云鹏等(2017)的研究表明,智慧景区建设提升了景区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是挑战与对策研究。学者们分析了智慧景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例如,Xiang等(2015)指出,智慧旅游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风险、隐私保护等挑战;国内学者张凌云等(2016)提出,智慧景区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强化人才培养、保障数据安全。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对智慧景区的概念、技术、系统、效果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现有研究多为概念性和理论性探讨,实证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缺乏基于真实案例的深入分析。其次,现有研究多关注技术层面,对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路径、关键要素、实施过程等缺乏系统研究。再次,现有研究多为单一案例研究,缺乏多案例比较分析,难以揭示智慧景区建设的一般规律。本文试图通过多案例研究,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一种深入探索复杂现象的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回答“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Yin(2014)指出,当研究问题关注当代现象,研究者无法控制事件,需要深入理解现象的复杂性时,案例研究是最合适的研究方法。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管理、服务等多个维度,不同景区的建设路径和效果存在差异,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可以深入理解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过程和内在机理。
多案例研究相比单一案例研究具有更强的外部效度和理论推广性。Eisenhardt(1989)认为,多案例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案例的异同,可以发现现象的一般规律,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本文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5A级智慧景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揭示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路径、关键要素和实施效果。
3.2 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遵循理论抽样原则,即根据研究目的和理论需要选择案例,而非随机抽样。本文的案例选择标准包括:首先,案例景区必须是5A级景区,代表中国景区的最高水平。其次,案例景区必须已经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再次,案例景区应具有多样性,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景区,以增强研究结论的推广性。
基于上述标准,本文选取了以下6个案例景区:
1. 故宫博物院(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类景区,年游客量超过1900万人次,是中国智慧景区建设的标杆。
2. 黄山风景区(安徽):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自然景观类景区,年游客量超过300万人次,智慧景区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
3.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湖南):世界自然遗产,自然景观类景区,年游客量超过400万人次,在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方面有创新实践。
4. 西湖风景名胜区(浙江):世界文化遗产,免费开放景区,年游客量超过3000万人次,在智慧营销和智慧治理方面有独特经验。
5. 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广东深圳):主题公园类景区,年游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在智慧服务和智慧体验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6. 九寨沟风景区(四川):世界自然遗产,自然景观类景区,经历地震灾后重建,在智慧重建和智慧管理方面有特色做法。
3.3 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首先,文献资料收集。收集案例景区的官方网站、年度报告、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二手资料,了解景区的基本情况和智慧景区建设进展。其次,实地调研。研究团队于2023年5-10月对6个案例景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观察景区的智慧设施和服务,体验智慧应用,拍摄照片和视频。再次,深度访谈。对案例景区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一线员工、游客等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个案例访谈10-15人,共访谈78人,访谈时间30-60分钟,录音并整理成文字稿。最后,问卷调查。在6个案例景区发放游客满意度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842份,了解游客对智慧景区的感知和评价。
3.4 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案例内分析和跨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进行案例内分析,对每个案例景区的智慧景区建设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深入分析,包括建设背景、建设路径、关键要素、实施效果等。其次,进行跨案例分析,比较不同案例景区的异同,寻找智慧景区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数据分析采用主题编码方法,使用NVivo 12软件对访谈文字稿进行编码,识别关键主题和概念,构建理论框架。
4 案例分析
4.1 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通过对6个案例景区的深入分析,本文发现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基础设施智能化、服务流程数字化、管理决策智慧化、营销推广精准化。
4.1.1 基础设施智能化
基础设施智能化是智慧景区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硬件设施、数据平台设施等。
网络基础设施方面,6个案例景区均实现了景区全域WiFi覆盖,部分景区还部署了5G网络。例如,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移动合作,在重点区域部署5G基站,实现5G信号全覆盖,为高清视频直播、AR导览等应用提供网络支持。黄山风景区建设了覆盖核心景区的光纤网络和无线网络,游客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分享旅游体验。
智能硬件设施方面,案例景区部署了大量智能设备,包括智能闸机、智能停车场、智能厕所、智能垃圾桶、环境监测传感器、客流监测摄像头等。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在主要入口安装了人脸识别闸机,游客可以刷脸入园,无需出示纸质门票,大大提高了入园效率。西湖风景区在景区内部署了数百个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平台设施方面,案例景区建设了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为智慧应用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例如,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建设了旅游云平台,整合景区、酒店、餐饮、购物等各类数据,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九寨沟风景区灾后重建中建设了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汇聚游客、交通、气象、地质等多源数据,为景区管理和应急指挥提供数据支撑。
4.1.2 服务流程数字化
服务流程数字化是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售票服务、导览服务、餐饮住宿服务、投诉服务等的数字化。
售票服务方面,6个案例景区均实现了在线预订和电子票务。游客可以通过景区官网、官方APP、OTA平台等渠道提前预订门票,到达景区后扫码或刷脸入园。例如,故宫博物院实行全网售票,不再销售现场票,游客必须提前在线预约,这既方便了游客,也有利于景区控制游客流量,保护文物。黄山风景区推出“一码游黄山”服务,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预订、支付、入园、导览等全流程操作。
导览服务方面,案例景区开发了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语音讲解、路线推荐、AR体验等服务。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开发了智能导览APP,提供景点介绍、语音讲解、路线规划、实时定位等功能,游客还可以通过AR技术观看景点的历史场景再现。西湖风景区推出了“西湖一键智慧游”小程序,整合了导览、预订、支付、投诉等功能,游客无需下载APP,即可享受智慧服务。
餐饮住宿服务方面,案例景区实现了在线预订和移动支付。游客可以通过景区APP或第三方平台预订景区内的餐厅和酒店,到店后扫码点餐、扫码支付,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例如,华侨城旅游度假区的餐厅和酒店全面支持移动支付,游客还可以通过APP提前点餐,到店即可取餐。
投诉服务方面,案例景区建立了在线投诉平台,游客可以通过APP、小程序、官网等渠道提交投诉,景区管理者实时接收投诉信息并及时处理。例如,九寨沟风景区建立了“12301”旅游投诉热线和在线投诉平台,承诺24小时内回复游客投诉。
4.1.3 管理决策智慧化
管理决策智慧化是智慧景区建设的关键,主要包括客流管理、安全管理、资源管理、应急管理等的智慧化。
客流管理方面,案例景区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游客流量,预测客流趋势,实施分流疏导。例如,故宫博物院建立了客流监测和预警系统,在重点区域安装客流监测摄像头,实时统计游客数量,当某区域游客密度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预警,管理人员及时采取分流措施。黄山风景区利用大数据分析历史客流数据,预测未来客流趋势,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安全管理方面,案例景区建设了智慧安防系统,利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测景区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建设了“天网工程”,在景区关键位置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景区全域监控,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行为分析,自动识别攀爬、翻越、打架等危险行为,及时预警。
资源管理方面,案例景区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景区资源状况,优化资源配置。例如,西湖风景区建设了智慧环卫系统,在垃圾桶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垃圾桶的满溢程度,当垃圾桶快满时,系统自动通知环卫工人清理,提高了环卫效率。九寨沟风景区建设了生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质、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等生态指标,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应急管理方面,案例景区建立了智慧应急指挥系统,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实现应急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应急响应的高效协同。例如,九寨沟风景区在地震灾后重建中建设了智慧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的应急资源,实现应急信息共享和应急指挥协同,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
4.1.4 营销推广精准化
营销推广精准化是智慧景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精准营销、口碑营销、体验营销等。
精准营销方面,案例景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特征和偏好,实施精准营销。例如,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建立了游客画像系统,分析游客的年龄、性别、地域、消费习惯等特征,针对不同游客群体推送个性化的营销信息。黄山风景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的搜索行为和预订行为,在游客搜索相关信息时推送黄山的广告,提高营销转化率。
口碑营销方面,案例景区鼓励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旅游体验,利用用户生成内容(UGC)进行口碑营销。例如,西湖风景区在景区内设置了多个网红打卡点,鼓励游客拍照分享,并在官方微博、微信上转发游客的精彩照片和游记,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数字故宫”系列文创产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
体验营销方面,案例景区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营销吸引力。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推出了VR体验项目,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天门山玻璃栈道、百龙天梯等惊险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全景故宫”在线虚拟游览项目,游客可以在家中通过电脑或手机游览故宫,激发了游客的实地游览兴趣。
4.2 智慧景区建设的关键要素
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本文发现成功的智慧景区建设需要以下关键要素的协同作用:
4.2.1 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是智慧景区建设的重要保障。6个案例景区的智慧景区建设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协调支持等。例如,浙江省政府将智慧旅游作为“数字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西湖风景区的智慧景区建设得到了省市两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四川省政府在九寨沟灾后重建中,将智慧旅游作为重建的重点内容,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智慧旅游基础设施。
4.2.2 技术赋能
技术赋能是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案例景区与华为、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等科技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例如,故宫博物院与华为合作建设5G智慧故宫,与腾讯合作开发数字文创产品。黄山风景区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一码游黄山”平台,利用阿里云的技术能力提升景区的数字化水平。
4.2.3 数据驱动
数据驱动是智慧景区建设的重要特征。案例景区高度重视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建立了大数据平台,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例如,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建立了旅游大数据中心,汇聚游客、交通、消费等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景区运营。西湖风景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流动规律,优化景区交通组织和公共服务配置。
4.2.4 游客参与
游客参与是智慧景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案例景区注重游客体验,鼓励游客参与智慧服务的设计和改进。例如,故宫博物院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收集游客对智慧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服务。黄山风景区在APP上设置了意见反馈功能,游客可以随时提出建议,景区管理者及时回应。
4.2.5 人才保障
人才保障是智慧景区建设的关键支撑。案例景区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现有员工,提升全员的数字化素养。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与当地高校合作,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九寨沟风景区在灾后重建中,引进了一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组建了智慧旅游团队。
5 智慧景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5.1 游客体验提升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智慧景区建设显著提升了游客体验满意度。在1842份有效问卷中,85.3%的游客认为智慧服务提升了旅游体验,78.6%的游客表示愿意再次游览智慧景区。具体而言,游客对在线预订(满意度92.1%)、电子票务(满意度89.7%)、智能导览(满意度83.5%)、移动支付(满意度91.3%)等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对WiFi覆盖(满意度76.8%)、APP功能(满意度74.2%)等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仍有提升空间。
访谈数据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结果。游客普遍认为智慧服务方便快捷,节省了时间,提升了体验。例如,一位游客表示:“以前来故宫要排很长的队买票,现在提前在网上预约,到了直接刷身份证就能进,太方便了。”另一位游客表示:“黄山的智能导览APP很好用,不仅有语音讲解,还能规划最佳游览路线,省了不少力气。”
5.2 运营效率提高
智慧景区建设显著提高了景区的运营效率。访谈数据显示,智慧景区建设后,景区的入园效率、客流疏导效率、安全管理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都有明显提升。
入园效率方面,智能闸机和电子票务大大缩短了游客的入园时间。例如,故宫博物院实施全网售票和刷身份证入园后,入园时间从原来的平均5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高峰期的排队现象明显减少。
客流疏导效率方面,客流监测和预警系统帮助景区及时发现客流拥堵,采取分流措施。例如,黄山风景区利用客流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各景点的游客分布,通过广播、APP推送等方式引导游客分流,避免了客流过度集中。
安全管理效率方面,智慧安防系统提高了安全隐患的发现和处置效率。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智慧安防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危险行为,及时预警,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优化了资源配置。例如,西湖风景区的智慧环卫系统根据垃圾桶的满溢程度动态调度环卫工人,环卫效率提高了30%以上。
5.3 经济效益增加
智慧景区建设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访谈数据显示,智慧景区建设后,案例景区的游客量、旅游收入、二次消费等都有明显增长。
游客量方面,智慧服务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了更多游客。例如,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实施智慧景区建设后,年游客量增长了15%以上。
旅游收入方面,游客量增加和二次消费增加带动了旅游收入增长。例如,黄山风景区实施智慧景区建设后,年旅游收入增长了20%以上。
二次消费方面,智慧服务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消费便利,促进了二次消费。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在线销售平台上线后,文创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成为景区收入的重要来源。
成本节约方面,智慧管理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例如,西湖风景区的智慧环卫系统减少了环卫工人的数量,人工成本降低了20%以上。
6 智慧景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智慧景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6.1 投资成本高
智慧景区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开发、设备采购、运维管理等,投资成本高昂。访谈数据显示,案例景区的智慧景区建设投资从数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景区来说,资金压力较大。
6.2 技术更新快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智慧景区的技术和设备需要不断升级,否则会落后于时代。访谈数据显示,部分案例景区的智慧设施建成几年后就面临技术落后的问题,需要再次投资升级,增加了运营成本。
6.3 数据安全风险
智慧景区涉及大量游客个人信息和景区运营数据,数据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访谈数据显示,案例景区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采取了多种安全措施,但仍然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
6.4 数字鸿沟问题
部分游客特别是老年游客对智慧服务不熟悉,存在使用障碍,形成“数字鸿沟”。访谈数据显示,案例景区在推行智慧服务的同时,仍然保留了传统服务方式,为不会使用智慧服务的游客提供帮助,但如何更好地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仍是一个挑战。
6.5 标准规范缺失
智慧景区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不同景区、不同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访谈数据显示,案例景区呼吁政府和行业组织制定智慧景区建设的标准规范,促进信息共享和系统互联。
7 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化策略
基于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本文提出以下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化策略:
7.1 加强顶层设计
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建设时序等,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政府应制定智慧景区建设规划,景区应制定智慧景区建设方案,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7.2 完善技术标准
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制定智慧景区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安全标准等,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同时,应建立智慧景区评价标准,对智慧景区建设进行科学评价。
7.3 强化人才培养
智慧景区建设需要既懂旅游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景区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同时,应加强现有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员的数字化素养,为智慧景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7.4 保障数据安全
景区应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保障数据安全。应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同时,应加强员工的数据安全教育,提高数据安全意识。
7.5 关注弱势群体
在推行智慧服务的同时,应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保留传统服务方式,提供人工服务,帮助不会使用智慧服务的游客。同时,应优化智慧服务的界面和操作,降低使用门槛,让更多游客能够享受智慧服务。
7.6 注重持续创新
智慧景区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创新。景区应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提升智慧服务水平。同时,应鼓励员工和游客参与创新,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智慧服务。
8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中国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路径、关键要素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
首先,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服务流程数字化、管理决策智慧化、营销推广精准化四个维度,不同景区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在这四个维度上有不同的侧重和创新。
其次,成功的智慧景区建设需要政府支持、技术赋能、数据驱动、游客参与、人才保障等关键要素的协同作用,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建设效果。
再次,智慧景区建设显著提升了游客体验满意度、景区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智慧景区建设也面临投资成本高、技术更新快、数据安全风险、数字鸿沟问题、标准规范缺失等挑战,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强化人才培养、保障数据安全、关注弱势群体、注重持续创新等策略加以应对。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构建了智慧景区建设的四维度框架,揭示了智慧景区建设的关键要素和作用机制,丰富了智慧旅游和旅游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旅游景区开展智慧景区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经验借鉴,为政府制定智慧旅游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是案例选择主要集中在5A级景区,对其他等级景区的适用性有待验证;二是研究主要关注智慧景区建设的实践过程和效果,对游客行为和心理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三是研究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缺乏对智慧景区建设长期效果的追踪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深化:一是扩大研究范围,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景区;二是深化理论研究,探讨智慧景区建设对游客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机制;三是开展纵向研究,追踪智慧景区建设的长期效果和演化规律;四是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智慧旅游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 Gretzel U, Sigala M, Xiang Z, et al. Smart tourism: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s. Electronic Markets, 2015, 25(3): 179-188.
[2] Buhalis D, Amaranggana A. Smart tourism destinations enhancing tourism experience through personalisation of servi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5. Springer, 2015: 377-389.
[3] 李云鹏, 虞虎, 黄潇婷. 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旅游学刊, 2012, 27(5): 66-73.
[4] 张凌云, 刘敏, 黄潇婷. 智慧景区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旅游学刊, 2012, 27(2): 10-15.
[5] 黄潇婷, 李云鹏, 张凌云. 智慧景区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研究. 旅游科学, 2014, 28(1): 1-11.
[6]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989, 13(3): 319-340.
[7] Vargo S L, Lusch R 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1-17.
[8]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9]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1984.
[10]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14.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

成为第一个“《世界旅游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的评价者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