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750.00

《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24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65-9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数千年来,中医药在保障中华民族健康、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医学模式的变革,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显著的疗效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深度参与、全程介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前,中医药正处于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国际传播不断扩大。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医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同时,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理论创新不足、人才短缺、标准化程度不高、国际认可度有待提升等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记录全球中医药的年度发展动态,深度剖析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经验,科学展望中医药的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全球中医药领域的权威参考文献,为中医药研究、临床、教育、管理、产业发展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世界年鉴丛刊》数据库收录可加微:zichuban

描述

《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鉴背景
《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24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65-9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数千年来,中医药在保障中华民族健康、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医学模式的变革,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显著的疗效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深度参与、全程介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前,中医药正处于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国际传播不断扩大。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医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同时,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理论创新不足、人才短缺、标准化程度不高、国际认可度有待提升等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记录全球中医药的年度发展动态,深度剖析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经验,科学展望中医药的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全球中医药领域的权威参考文献,为中医药研究、临床、教育、管理、产业发展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世界年鉴丛刊》数据库收录可加微:zichuban

预定本年鉴及索要发票,可汇款到:
账户名称: 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账户号码: 622050100100064703
开户银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国兴支行

全球发行网络
《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的数字版本将在当当、谷歌学术等平台上架,亚马逊将在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苹果公司将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上架。此外,英格拉姆(Ingram)将负责其纸质版的全球印刷与发行,确保年鉴能够触达全球读者。
学术价值与馆藏
学术价值是本年鉴的核心追求。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将获得专属的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与影响力。同时,本年鉴将被全球数千家顶级图书馆永久馆藏,包括中国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等,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简介
《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聚焦于全球中医药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教育传承、产业发展、国际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年鉴内容涵盖十二大核心板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当代中医药发展的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理论、体质理论等。本板块关注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研究、中医诊断学的标准化、中医养生学的科学化等领域,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 中医临床各科
中医临床各科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五官科、针灸推拿等。本板块聚焦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中医诊疗,关注临床疗效评价、诊疗方案优化、名医经验总结等,展现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和临床价值。
3. 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理论、中药资源、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本板块关注中药性能理论、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等领域,探讨中药学的现代化发展,为中药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4. 方剂学
方剂学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方剂理论、经典方剂、方剂应用等。本板块聚焦方剂配伍理论、经典方剂现代研究、方剂临床应用与创新等,探讨方剂学的传承与发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5. 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源泉,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本板块关注经典文献研究、名医医案医话、中医文献学等领域,探讨中医经典的现代价值,为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提供智慧源泉。
6.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本板块聚焦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等,探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为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医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7.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等。本板块关注民族医药理论、民族医药临床、民族药研究等领域,探讨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为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拓展中医药临床应用提供多元化视角。
8.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包括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等。本板块聚焦中医药教育改革、课程建设、临床教学、师承教育等,探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提升路径,为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9. 中医药管理
中医药管理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政策法规、医疗管理、产业管理等。本板块关注中医药法律法规、中医医院管理、中药产业政策等领域,探讨中医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为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0. 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国际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包括国际传播、国际合作、国际发展等。本板块聚焦中医药海外传播、中医药国际标准、中医药国际市场等,探讨中医药国际化的策略和路径,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健康提供支持。
11. 中医药信息化
中医药信息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智慧中医、数字化研究等。本板块关注中医药大数据、中医药人工智能、智慧中医院等领域,探讨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2. 中医药创新发展
中医药创新发展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本板块聚焦中医药理论现代化、中医诊疗技术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等,探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目录大纲
前言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理论体系 – 1.1 阴阳五行学说 – 1.2 藏象学说 – 1.3 经络学说 – 1.4 病因病机理论 – 1.5 体质理论
2. 中医诊断学 – 2.1 四诊理论与方法 – 2.2 辨证论治 – 2.3 证候研究 – 2.4 诊断标准化
3. 中医养生学 – 3.1 养生理论 – 3.2 养生方法 – 3.3 治未病 – 3.4 健康管理
第二部分:中医临床各科
4. 中医内科 – 4.1 心系疾病 – 4.2 肺系疾病 – 4.3 脾胃系疾病 – 4.4 肝胆系疾病 – 4.5 肾系疾病
5. 中医外科与骨伤科 – 5.1 疮疡与皮肤病 – 5.2 乳房疾病与瘿瘤 – 5.3 骨折与脱位 – 5.4 筋伤与骨病
6. 中医妇儿科 – 6.1 妇科疾病 – 6.2 儿科疾病 – 6.3 妇幼保健
7. 针灸推拿与康复 – 7.1 针灸理论与临床 – 7.2 推拿理论与临床 – 7.3 康复医学
第三部分:中药学
8. 中药理论与资源 – 8.1 中药性能理论 – 8.2 中药配伍理论 – 8.3 中药资源调查与保护 – 8.4 道地药材研究
9. 中药药理与制剂 – 9.1 中药药效学 – 9.2 中药毒理学 – 9.3 中药作用机制 – 9.4 中药制剂与质量控制
第四部分:方剂学
10. 方剂理论与应用 – 10.1 方剂配伍理论 – 10.2 经典方剂研究 – 10.3 方剂临床应用 – 10.4 方剂现代研究
第五部分:中医经典
11. 经典文献研究 – 11.1 《黄帝内经》研究 – 11.2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研究 – 11.3 《温病条辨》研究 – 11.4 其他经典著作研究
12. 医案医话与文献学 – 12.1 名医医案 – 12.2 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 – 12.3 中医文献整理与考证
第六部分:中西医结合
13. 中西医结合理论 – 13.1 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 – 13.2 疾病机制研究 – 13.3 诊断方法研究
14. 中西医结合临床 – 14.1 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 14.2 疑难病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 14.3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
15.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 15.1 中药现代研究 – 15.2 针灸机理研究 – 15.3 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
第七部分:民族医药
16. 藏医药 – 16.1 藏医理论 – 16.2 藏医临床 – 16.3 藏药研究
17. 蒙医药与维医药 – 17.1 蒙医药 – 17.2 维医药 – 17.3 其他民族医药
第八部分:中医药教育
18. 中医药教育理论与改革 – 18.1 中医药教育理念 – 18.2 中医药教育模式 – 18.3 中医药教育改革
19. 中医药教学与人才培养 – 19.1 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 – 19.2 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 – 19.3 人才培养模式
第九部分:中医药管理
20. 中医药政策法规 – 20.1 中医药法律法规 – 20.2 中医药政策 – 20.3 中医药标准与监管
21. 中医药医疗与产业管理 – 21.1 中医医院管理 – 21.2 中医服务管理 – 21.3 中药产业管理
第十部分:中医药国际化
22. 中医药国际传播 – 22.1 中医药海外传播 – 22.2 中医药文化交流 – 22.3 中医药国际认可
23. 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发展 – 23.1 中医药国际合作 – 23.2 中医药国际标准 – 23.3 中医药国际市场
第十一部分:中医药信息化
24. 中医药信息技术应用 – 24.1 中医药数据库 – 24.2 中医药人工智能 – 24.3 中医药大数据
25. 智慧中医与数字化研究 – 25.1 智慧中医院 – 25.2 远程中医与移动中医 – 25.3 中医药知识图谱
第十二部分:中医药创新发展
26. 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 – 26.1 中医药理论创新 – 26.2 中医诊疗技术创新 – 26.3 中药制药技术创新
27. 中医药模式创新与前沿 – 27.1 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 – 27.2 中医药产业模式创新 – 27.3 中医药创新发展前沿
附录
• 2025年世界中医药大事记
• 全球重要中医药奖项与获奖者
• 参考文献
• 索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格式
1. 内容要求
稿件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独创性,论证严谨,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政策或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2. 格式要求
• 标题: 简明扼要,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 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
• 摘要: 200字左右,精炼概括文章的研究背景、方法、核心发现与意义。
• 关键词: 3-5个,反映文章核心主题。
• 正文: 5000字左右,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正文内各级标题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1
1.1
1.2
1.2.1
1.2.2
2
2.1
2.2
• 参考文献: 请列出稿件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并确保格式规范。
3. 基金项目
文章可挂国家级、省部级或其他各类基金与科研课题项目,请在首页脚注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节点 日期
截稿时间 2025年12月31日
出刊时间 2026年1月31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规范样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 王建华
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补阳还五汤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典方剂。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含有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122个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VEGFA、CASP3等215个靶点,涉及神经保护、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血液循环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本研究揭示了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特点,为其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缺血性脑卒中;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引言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疾病,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和第三大致残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约85%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存活者中约75%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目前西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等方法,但存在治疗时间窗窄、出血风险高、疗效有限等问题。中医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受到广泛关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典方剂。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脑血流、保护神经元、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理论,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从整体角度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新方法。网络药理学符合中医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为阐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是预测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能够评价药物成分与靶点的结合能力,为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验证。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旨在揭示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其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获取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 https://old.tcmsp-e.com/)检索补阳还五汤7味药物(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的化学成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筛选条件,获取活性成分。对于TCMSP数据库中未收录的地龙,通过文献检索获取其主要活性成分。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对应的作用靶点,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https://www.uniprot.org/)将靶点名称标准化为基因名。对于TCMSP数据库中未收录靶点信息的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n.ch/)预测其作用靶点。
2.2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的获取
以“Ischemic stroke”为关键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https://www.genecards.org/)、OMIM数据库(https://www.omim.org/)、DisGeNET数据库(https://www.disgenet.org/)检索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和标准化处理,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
2.3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作用靶点筛选
将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取交集获得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Venny 2.1在线工具(https://bioinfogp.cnb.csic.es/tools/venny/)绘制韦恩图。
2.4 “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与分析
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网络中节点代表成分、靶点或疾病,边代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Network Analyzer工具分析网络拓扑参数,包括度值(Degree)、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等,筛选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
2.5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与分析
将潜在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https://string-db.org/),设置物种为“Homo sapiens”,最低相互作用得分为0.4,构建PPI网络。将结果导入Cytoscape 3.9.1软件进行可视化和分析,筛选核心靶点。
2.6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利用DAVID数据库(https://david.ncifcrf.gov/)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包括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 BP)、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 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 MF)三个方面。设置P<0.05为显著性阈值,筛选富集结果。利用微生信在线工具(http://www.bioinformatics.com.cn/)绘制气泡图。 2.7 分子对接验证 选择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PubChem数据库(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下载核心成分的3D结构,从PDB数据库(https://www.rcsb.org/)下载关键靶点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利用PyMOL软件去除蛋白质中的水分子和配体,利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配体和受体进行加氢、加电荷、能量最小化等预处理。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设置对接参数,计算结合能。一般认为,结合能<-5.0 kcal/mol表示配体与受体有较好的结合活性,<-7.0 kcal/mol表示结合活性较强。利用PyMOL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 3 结果 3.1 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 通过TCMSP数据库和文献检索,共获得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122个,其中黄芪20个、当归7个、赤芍13个、地龙8个、川芎7个、桃仁21个、红花46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阿魏酸(ferulic acid)、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芍药苷(paeoniflorin)、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等。 通过TCMSP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共获得活性成分对应的作用靶点393个。 3.2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 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共获得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2156个。 3.3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作用靶点 将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共获得潜在作用靶点215个。韦恩图显示,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存在较大交集,提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多靶点作用特点。 3.4 “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 构建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包含338个节点(122个成分节点、215个靶点节点、1个疾病节点)和1547条边。网络分析显示,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豆甾醇、木犀草素(luteolin)等成分的度值较高,是补阳还五汤的核心成分。AKT1、VEGFA、CASP3、TNF、IL6、PTGS2等靶点的度值较高,是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靶点。 3.5 PPI网络分析 PPI网络包含215个节点和3628条边,平均度值为33.7。通过度值排序,筛选出AKT1、VEGFA、CASP3、TNF、IL6、PTGS2、MMP9、MAPK1、STAT3、JUN等核心靶点。这些靶点在PPI网络中处于关键位置,可能是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作用靶点。 3.6 GO功能富集分析 GO功能富集分析共获得1256个显著富集的GO条目(P<0.05),包括生物学过程1098个、细胞组分63个、分子功能95个。 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对缺氧的反应(response to hypoxia)、炎症反应(inflammatory response)、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nega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process)、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氧化应激反应(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细胞增殖的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蛋白质磷酸化(protein phosphorylation)等。 细胞组分主要涉及:细胞质(cytoplasm)、细胞核(nucleus)、细胞膜(plasma membrane)、线粒体(mitochondrion)、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等。 分子功能主要涉及:蛋白质结合(protein binding)、ATP结合(ATP binding)、酶结合(enzyme binding)、转录因子结合(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氧化还原酶活性(oxidoreductase activity)等。 这些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通过神经保护、抗炎、抗氧化应激、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 3.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178条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P<0.05)。主要信号通路包括: 3.7.1 PI3K-Akt信号通路 PI3K-Akt信号通路是细胞生存、增殖、代谢的重要调控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补阳还五汤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存活,抑制细胞凋亡。 3.7.2 MAPK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补阳还五汤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 3.7.3 HIF-1信号通路 HIF-1信号通路是细胞对缺氧反应的核心调控通路,能够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组织缺氧。补阳还五汤通过激活HIF-1信号通路,促进脑组织血管新生,改善脑血流。 3.7.4 TNF信号通路 TNF信号通路是炎症反应的重要通路。补阳还五汤通过抑制TNF信号通路,减轻炎症损伤。 3.7.5 其他通路 补阳还五汤还涉及凋亡通路(Apoptosis)、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NF-κB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 这些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协同作用,发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3.8 分子对接验证 选择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豆甾醇、木犀草素5个核心成分,与AKT1、VEGFA、CASP3、TNF、IL6、PTGS2 6个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30个对接组合的结合能均<-5.0 kcal/mol,其中26个组合的结合能<-7.0 kcal/mol,表明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 例如,槲皮素与AKT1的结合能为-8.2 kcal/mol,通过氢键与Lys158、Asp292等氨基酸残基结合;山奈酚与VEGFA的结合能为-7.9 kcal/mol,通过氢键与Asp63、Glu64等氨基酸残基结合。这些结果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可靠性。 4 讨论 4.1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多成分作用特点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补阳还五汤122个活性成分,其中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豆甾醇、木犀草素等是核心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槲皮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黄芪、赤芍、红花等药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等作用。研究表明,槲皮素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元免受缺血缺氧损伤。 山奈酚也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作用。山奈酚能够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 β-谷甾醇和豆甾醇是植物甾醇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这些成分能够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脑血流恢复。 木犀草素具有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等作用,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这些核心成分协同作用,体现了补阳还五汤多成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特点。 4.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多靶点作用特点 本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作用于AKT1、VEGFA、CASP3、TNF、IL6、PTGS2等215个靶点,体现了多靶点作用特点。 AKT1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参与细胞生存、增殖、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激活AKT1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抑制细胞凋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VEGFA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组织缺血。补阳还五汤通过上调VEGFA表达,促进脑组织血管新生,改善脑血流。 CASP3是细胞凋亡的关键执行蛋白。抑制CASP3活性能够减少神经元凋亡,保护脑组织。 TNF和IL6是重要的炎症因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TNF和IL6的表达和释放,能够减轻炎症损伤。 PTGS2即环氧化酶-2(COX-2),是炎症反应的关键酶。抑制PTGS2活性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生成,减轻炎症反应。 这些靶点涉及神经保护、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血液循环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补阳还五汤多靶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特点。 4.3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多通路作用特点 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补阳还五汤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体现了多通路作用特点。 PI3K-Akt信号通路是细胞生存的重要通路。缺血性脑卒中时,PI3K-Akt信号通路被抑制,导致神经元凋亡。补阳还五汤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抑制CASP3活化,从而保护神经元,减少脑梗死体积。 MAPK信号通路包括ERK、JNK、p38三条亚通路,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缺血性脑卒中时,JNK和p38通路被激活,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补阳还五汤通过抑制JNK和p38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 HIF-1信号通路是细胞对缺氧反应的核心通路。缺血性脑卒中时,脑组织缺血缺氧,HIF-1α表达上调,启动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包括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能量代谢等。补阳还五汤通过激活HIF-1信号通路,上调VEGF、EPO等下游基因表达,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血流,保护神经元。 TNF信号通路是炎症反应的重要通路。缺血性脑卒中时,TNF-α等炎症因子大量释放,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加重脑损伤。补阳还五汤通过抑制TNF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损伤。 这些信号通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补阳还五汤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协同作用,发挥神经保护、抗炎、抗氧化应激、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体现了中药复方多通路整合调节的特点。 4.4 分子对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可靠性 分子对接是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了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豆甾醇、木犀草素等核心成分与AKT1、VEGFA、CASP3、TNF、IL6、PTGS2等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合能均<-5.0 kcal/mol,其中大部分<-7.0 kcal/mol。这些结果表明,核心成分能够与关键靶点结合,发挥药理作用,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可靠性。 4.5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理论基础 从中医理论来看,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王清任认为,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应“补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的“补气”作用体现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活血”作用体现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新生等方面;“通络”作用体现在保护血脑屏障、促进神经再生等方面。这些作用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相吻合,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致性。 4.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从整体角度探讨了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网络药理学分析基于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可能存在数据不完整或偏倚;第二,分子对接是计算预测方法,需要实验验证;第三,本研究未考虑药物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体内代谢过程。 未来研究应:第一,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成分、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第二,采用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深入研究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第三,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第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开发补阳还五汤的新剂型或提取有效成分,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探讨了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含有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等122个活性成分,作用于AKT1、VEGFA、CASP3等215个靶点,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发挥神经保护、抗炎、抗氧化应激、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体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分子对接验证了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本研究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2] Wang Q, Tang XN, Yenari MA.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stroke.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2007, 184(1-2): 53-68. [3] 王清任. 医林改错.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 张伯礼, 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 第3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5] 李娟, 王永炎, 张伯礼.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2019, 44(10): 1989-1995. [6] Hopkins AL. Network pharmacology: the next paradigm in drug discovery.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08, 4(11): 682-690. [7] Ru J, Li P, Wang J, et al. TCMSP: a database of systems pharmac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herbal medicines. Journal of Cheminformatics, 2014, 6: 13. [8] Daina A, Michielin O, Zoete V. SwissTargetPrediction: updated data and new features for efficient prediction of protein targets of small molecul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9, 47(W1): W357-W364. [9] Szklarczyk D, Gable AL, Lyon D, et al. STRING v11: protein-protein association networks with increased coverage, supporting functional discovery in genome-wide experimental dataset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9, 47(D1): D607-D613. [10] 陈可冀, 史大卓.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11] Boots AW, Haenen GR, Bast A. Health effects of quercetin: from antioxidant to nutraceutical.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08, 585(2-3): 325-337. [12] Manning BD, Toker A. AKT/PKB Signaling: Navigating the Network. Cell, 2017, 169(3): 381-405. [13] Carmeliet P, Jain RK.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ngiogenesis. Nature, 2011, 473(7347): 298-307. [14] 王阶, 何庆勇.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中医杂志, 2020, 61(1): 1-6. [15] 高学敏. 中药学. 第3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

成为第一个“《世界中医药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的评价者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