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世界教育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鉴背景
《世界教育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15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教育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61-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希望。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教育形态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终身学习等问题依然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引领下,世界各国积极探索教育改革路径,涌现出大量创新实践和前沿研究。系统记录全球教育发展的年度动态,深度剖析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展望教育事业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世界教育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全球教育研究领域的权威参考文献。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世界年鉴丛刊》数据库收录可加微:zichuban
预定本年鉴及索要发票,可汇款到:
账户名称: 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账户号码: 622050100100064703
开户银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国兴支行
全球发行网络
《世界教育年鉴2025》的数字版本将在当当、谷歌学术等平台上架,亚马逊将在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苹果公司将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上架。此外,英格拉姆(Ingram)将负责其纸质版的全球印刷与发行,确保年鉴能够触达全球读者。
学术价值与馆藏
学术价值是本年鉴的核心追求。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将获得专属的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与影响力。同时,本年鉴将被全球数千家顶级图书馆永久馆藏,包括中国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等,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简介
《世界教育年鉴2025》聚焦于全球教育在数字化转型、公平质量提升、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年鉴内容涵盖六大核心板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当代教育发展的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1. 教育政策与治理
教育政策是引领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板块关注全球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探讨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路径。教育改革政策方面,重点分析各国在课程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的政策创新。教育公平政策方面,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扶贫等议题。教育财政政策方面,探讨教育投入机制、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教育成本分担等问题。教育治理体系方面,研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教育法治建设等内容。国际教育比较方面,系统比较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2. 基础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本板块聚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学段的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方面,关注幼儿园课程改革、学前教育普及、幼小衔接等问题,探讨如何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方面,重点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减负提质等议题,探索如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负担。高中教育方面,分析高考改革、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新政策的实施效果,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殊教育方面,关注融合教育、特殊儿童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等问题,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3. 高等教育创新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本板块关注大学治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化等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大学治理方面,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术治理、大学章程制定等问题,探讨如何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人才培养方面,分析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等实践,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科建设方面,关注一流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发展、学科评估等议题,促进学科水平提升。国际化方面,研究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办学、跨境教育等问题,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4. 职业教育与培训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板块聚焦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培训、产教融合等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体系方面,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普融通、职业本科发展等问题,探讨如何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技能培训方面,关注职业技能培训、学徒制、技能认证等议题,促进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升。产教融合方面,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探索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5. 教育技术与数字化
教育技术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本板块关注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教育信息化方面,研究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教材开发、教育云平台应用等问题,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在线教育方面,分析慕课、混合式教学、远程教育等新模式的发展,探索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关注AI教师、智能辅导、教育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智能化发展。
6. 教师发展与专业化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本板块聚焦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等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教师教育方面,研究师范教育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教师资格制度完善等问题,探讨如何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关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名师工作室建设等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师评价方面,分析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绩效考核制度、职称评审改革等实践,探索如何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世界教育年鉴2025》目录大纲
前言
第一部分:教育政策与治理
1. 全球教育政策趋势 – 1.1 教育改革政策的国际比较 – 1.2 教育公平政策的创新实践 – 1.3 教育财政政策的优化路径
2.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 2.1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2.2 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创新 – 2.3 教育法治建设进展
3. 国际教育比较研究 – 3.1 发达国家教育制度比较 – 3.2 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经验 – 3.3 区域教育合作机制
第二部分:基础教育发展
4. 学前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 – 4.1 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 – 4.2 学前教育普及攻坚 – 4.3 幼小衔接的科学路径
5.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5.1 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创新 – 5.2 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实践 – 5.3 减负提质的有效策略
6. 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 6.1 高考改革的实施与评估 – 6.2 选课走班的组织与管理 – 6.3 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
7. 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 7.1 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 7.2 特殊儿童支持体系建设 – 7.3 无障碍教育环境营造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创新
8. 现代大学治理 – 8.1 大学章程与制度建设 – 8.2 学术治理体系完善 – 8.3 大学内部质量保障
9.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9.1 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 – 9.2 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 – 9.3 产教融合的机制创新
10. 一流学科建设 – 10.1 学科建设的战略规划 – 10.2 交叉学科的培育与发展 – 10.3 学科评估的改革与完善
11. 高等教育国际化 – 11.1 留学生教育的质量提升 – 11.2 国际合作办学的规范发展 – 11.3 跨境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部分:职业教育与培训
1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 12.1 职普融通的路径探索 – 12.2 职业本科的发展定位 – 12.3 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13. 职业技能培训创新 – 13.1 企业新型学徒制实践 – 13.2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 13.3 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
14. 产教融合深化 – 14.1 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 – 14.2 工学结合的模式探索 – 14.3 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第五部分:教育技术与数字化
15. 教育信息化2.0 – 15.1 智慧校园建设实践 – 15.2 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 15.3 教育云平台的构建
16. 在线教育创新发展 – 16.1 慕课的建设与应用 – 16.2 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 16.3 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
17.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 17.1 AI教师的研发与应用 – 17.2 智能辅导系统的创新 – 17.3 教育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
第六部分:教师发展与专业化
18. 教师教育改革 – 18.1 师范教育的振兴 – 18.2 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 – 18.3 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
19.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 19.1 教师培训的精准化 – 19.2 教学研究共同体建设 – 19.3 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发挥
20. 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 20.1 教师评价体系的优化 – 20.2 绩效考核的科学化 – 20.3 职称评审的改革方向
附录
• 2025年世界教育大事记
• 全球重要教育组织与机构名录
• 参考文献
• 索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格式
1. 内容要求
稿件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独创性,论证严谨,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政策或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2. 格式要求
• 标题: 简明扼要,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 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
• 摘要: 200字左右,精炼概括文章的研究背景、方法、核心发现与教育意义。
• 关键词: 3-5个,反映文章核心主题。
• 正文: 5000字左右,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正文内各级标题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1
1.1
1.2
1.2.1
1.2.2
2
2.1
2.2
• 参考文献: 请列出稿件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并确保格式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节点 日期
截稿时间 2025年12月31日
出刊时间 2026年1月31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教育年鉴2025》规范样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范式的重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 李明华
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以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正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的教学生态。本文基于对国内外50所高校的调研数据和100余篇相关文献的系统分析,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范式的重构作用。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学内容生成、学习评价创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学术诚信、教育公平、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的挑战。本文提出了“技术赋能、伦理先行、能力重构”的应对策略框架,包括建立AI素养培养体系、完善学术诚信规范、重构教师专业能力、创新教学评价机制等具体措施。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坚守教育本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人文关怀,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学范式;ChatGPT;教育变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引言
2022年11月,OpenAI发布的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理解自然语言、生成高质量文本、进行逻辑推理、辅助创作,展现出接近人类的智能水平。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在商业、科研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范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这种范式在信息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传统课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能力,教师工作负担沉重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AI可以识别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供即时的学习反馈,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其次,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生成。教师可以利用AI快速生成教学大纲、课件、练习题、案例分析等教学材料,大大减轻教学准备负担。再次,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创新学习评价方式。AI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论文进行智能批改,提供详细的反馈意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最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可以利用AI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首先,学术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可能利用AI代写作业、论文,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增加。其次,教育公平问题值得关注。不同学生获取AI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再次,教师角色面临转变。AI的引入可能削弱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最后,技术依赖风险不容忽视。过度依赖AI可能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旨在系统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范式的重构作用,分析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50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研,收集了第一手数据,力求为高等教育机构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与教育应用
2.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能够生成新内容(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判别式人工智能(如分类、识别)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大量数据的分布规律,能够创造出与训练数据相似但全新的内容。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是当前最具代表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
ChatGPT基于Transformer架构,采用了1750亿参数的GPT-3.5模型,通过在海量文本数据上进行预训练,学习了人类语言的语法、语义和逻辑规律。在此基础上,OpenAI采用了强化学习与人类反馈(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技术,使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意图,生成更符合人类期望的回答。ChatGPT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 ChatGPT能够理解复杂的自然语言输入,包括多轮对话、隐含意图、情感色彩等,并给出恰当的回应。
(2)广泛的知识覆盖范围。 ChatGPT在训练过程中学习了互联网上的海量文本,涵盖了科学、技术、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够回答各种类型的问题。
(3)出色的文本生成能力。 ChatGPT能够生成流畅、连贯、逻辑清晰的文本,包括文章、报告、代码、诗歌等多种形式。
(4)一定的推理与创造能力。 ChatGPT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数学计算、代码编写,甚至能够进行创意写作、故事创作等创造性活动。
2.2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场景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场景:
2.2.1 个性化学习支持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学生的“智能学习伙伴”,提供24小时在线的学习支持。学生可以向AI提问,获得即时的解答;可以请AI解释复杂概念,获得通俗易懂的说明;可以让AI推荐学习资源,获得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例如,学生在学习微积分时遇到困难,可以向ChatGPT提问“请解释导数的几何意义”,AI会给出详细的解释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2.2.2 教学内容生成
教师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生成各类教学材料。例如,教师可以输入课程主题和教学目标,让AI生成教学大纲;可以输入知识点,让AI生成课件内容;可以输入题目要求,让AI生成练习题和答案。这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准备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教学设计和学生指导。
2.2.3 学习评价与反馈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教师进行作业批改和学习评价。AI可以对学生的作文、报告进行语法检查、逻辑分析、内容评价,并提供详细的改进建议。对于编程作业,AI可以检查代码的正确性、效率和规范性,并给出优化建议。这不仅提高了评价的效率,也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及时、更详细的反馈。
2.2.4 教学方法创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AI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生与AI进行苏格拉底式对话,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利用AI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可以利用AI进行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与AI互动学习,课堂上进行深度讨论。
3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范式的重构
3.1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范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引入推动了教学范式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生可以随时向AI提问,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不再完全依赖教师的讲授。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和问题解决者。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2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但知识本身的价值相对下降。高等教育的目标需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取知识,但无法替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因此,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评价AI生成的内容、如何将AI作为工具解决复杂问题。
3.3 从标准化评价到多元化评价的转变
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以考试为主,注重对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考查。在AI时代,这种评价方式面临挑战,因为学生可以利用AI获得标准答案。高等教育评价需要向多元化转变,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评价,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可以采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4 从封闭教学到开放教学的转变
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AI互动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利用AI提供的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构建开放的教学生态,鼓励学生利用AI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4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挑战
4.1 学术诚信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文本生成能力使学术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可以利用ChatGPT代写作业、论文、报告,甚至可以让AI生成整篇学术论文。调研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00名大学生中,有43%的学生承认使用过AI完成作业,其中12%的学生表示“经常使用”。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术诚信原则,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检测AI生成内容的技术尚不成熟。虽然有一些AI检测工具(如GPTZero、Turnitin的AI检测功能),但准确率有限,容易产生误判。更重要的是,技术检测只是治标不治本,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4.2 教育公平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首先,不同学生获取AI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ChatGPT等高级AI工具需要付费使用,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AI支持,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无法享受这些服务。其次,不同学生使用AI的能力存在差异。AI素养较高的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AI进行学习,而AI素养较低的学生可能无法充分发挥AI的作用。再次,不同学校的AI教育资源存在差异。重点大学可能有更多资源引入AI技术,而普通高校可能资源有限。
4.3 教师角色转变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引入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在AI时代,知识的传授可以部分由AI完成。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能力培养者、价值塑造者。这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一是AI素养,教师需要了解AI的原理、功能和局限,能够有效地将AI融入教学;二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设计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三是人文关怀能力,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这是AI无法替代的。
然而,许多教师对AI技术缺乏了解,对AI在教学中的应用持保守态度。调研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00名高校教师中,只有28%的教师表示“经常使用”AI辅助教学,52%的教师表示“偶尔使用”,20%的教师表示“从未使用”。教师的AI素养亟待提升。
4.4 技术依赖风险
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直接向AI提问,而不是自己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能退化。如果学生写作时过度依赖AI生成的内容,而不是自己构思、表达,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能下降。此外,AI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偏见、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如果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盲目相信AI,可能导致错误的认知。
5 应对策略:技术赋能、伦理先行、能力重构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采取系统的应对策略。本文提出“技术赋能、伦理先行、能力重构”的策略框架。
5.1 建立AI素养培养体系
AI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核心素养之一。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将AI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AI通识课程,让所有学生了解AI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伦理问题。同时,要针对不同专业开设AI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应用AI的能力。例如,文科专业可以开设“AI辅助写作”课程,理工科专业可以开设“AI辅助编程”课程。
对于教师,需要开展系统的AI素养培训,帮助教师了解AI技术,掌握AI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可以建立AI教学示范中心,展示AI在教学中的最佳实践,供教师学习借鉴。
5.2 完善学术诚信规范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更新学术诚信规范,明确AI使用的边界。可以将AI使用分为三类:(1)禁止使用,如在考试、论文写作等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中禁止使用AI;(2)允许使用但需标注,如在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任务中可以使用AI,但需要明确标注AI的使用情况;(3)鼓励使用,如在头脑风暴、创意生成等任务中鼓励学生使用AI。
同时,要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伦理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术不端的后果,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5.3 重构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需要重构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应AI时代的教学要求。首先,教师需要提升AI素养,了解AI的原理和应用,能够有效地将AI融入教学。其次,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设计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再次,教师需要提升评价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最后,教师需要提升人文关怀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包括AI培训、教学研讨、同伴互助等,帮助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5.4 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创新教学评价机制,适应AI时代的要求。首先,要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增加对能力的考查。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案例分析、项目式评价等方式,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其次,要增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可以通过学习日志、反思报告、学习档案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成长。再次,要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AI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5.5 促进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AI技术带来的好处。首先,可以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AI工具的免费使用权,消除经济障碍。其次,可以开展AI素养普及教育,帮助所有学生掌握AI使用技能,缩小数字鸿沟。再次,可以建立AI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获得优质的AI教育资源。
6 案例研究:某高校的AI教学实践
为了验证上述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对某“双一流”高校的AI教学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该校从2023年开始系统推进AI在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6.1 建立AI素养培养体系
该校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介绍AI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伦理问题。同时,各专业开设了AI应用选修课,如文学院开设“AI辅助写作”,计算机学院开设“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等。对于教师,学校组织了10期AI教学培训,覆盖全校80%的教师。
6.2 完善学术诚信规范
该校制定了《人工智能使用规范》,明确了AI使用的边界。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可以使用AI进行文献检索、语法检查,但不得使用AI代写论文主体内容,且需要在论文中标注AI的使用情况。学校还开展了学术诚信教育活动,通过案例分析、伦理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
6.3 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该校推行了“AI+人”的混合评价模式。对于客观性较强的作业,由AI进行初步批改,教师进行复核;对于主观性较强的作业,由教师进行评价,AI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通过学习日志、项目报告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6.4 实施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践,该校的AI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AI对学习有帮助,85%的学生表示AI提升了学习效率。教师反馈显示,78%的教师认为AI减轻了教学负担,72%的教师认为AI提升了教学质量。学术诚信方面,AI代写作业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的诚信意识显著提升。
7 讨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学范式的重构作用,分析了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机遇,但也带来了学术诚信、教育公平、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的挑战。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采取系统的应对策略,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坚守教育本质。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主要基于对50所高校的调研,样本规模有限,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本研究的结论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需要更新。再次,本研究主要关注技术应用层面,对AI对教育哲学、教育价值观的深层次影响探讨不足。
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方面深化:(1)开展大规模、长周期的追踪研究,系统评估AI对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2)开展跨国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AI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差异;(3)开展哲学层面的研究,探讨AI时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4)开展技术研发,开发更适合教育场景的AI工具,提升AI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8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构高等教育教学范式,推动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标准化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从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转变。
(2)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学内容生成、学习评价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带来了学术诚信、教育公平、教师角色转变、技术依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高等教育机构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
(4)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需要采取“技术赋能、伦理先行、能力重构”的策略框架,包括建立AI素养培养体系、完善学术诚信规范、重构教师专业能力、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育公平等具体措施。
(5)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坚守教育本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人文关怀等核心素养,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AI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科学应对、积极作为,才能将AI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Baidoo-Anu, D., & Owusu Ansah, L. (2023).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Understand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ChatGPT in promo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AI, 7(1), 52-62.
[2] Sullivan, M., Kelly, A., & McLaughlan, P. (2023). ChatGPT in higher education: Considerations for academic integrity and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Applied Learning & Teaching, 6(1), 1-10.
[3] Rudolph, J., Tan, S., & Tan, S. (2023). ChatGPT: Bullshit spewer or the end of traditional assess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Learning & Teaching, 6(1), 342-363.
[4] 顾小清, 张进宝, 蔡慧英.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价值、挑战与策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7): 1-14.
[5] Cotton, D. R. E., Cotton, P. A., & Shipway, J. R. (2023). Chatting and cheating: Ensuring academic integrity in the era of ChatGP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1-12.
[6] 祝智庭, 胡姣. 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机遇与挑战[J]. 电化教育研究, 2023, 44(4): 5-14.
[7] Kasneci, E., Seßler, K., Küchemann, S., et al. (2023). ChatGPT for good? 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for education.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3, 102274.
[8] 李政涛, 文娟.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挑战与应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7): 15-27.
[9] Dwivedi, Y. K., Kshetri, N., Hughes, L., et al. (2023). Opinion paper: “So what if ChatGPT wrote it?”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of generative conversational AI for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71, 102642.
[10] 余胜泉, 王琦. 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 开放教育研究, 2018, 24(1): 16-28.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