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蒙与中国:中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早熟与晚熟
启蒙,意味着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也是一部启蒙史。
人类社会由古典文明转向现代文明,发生了两次转折性或者是颠覆性启蒙。一次是摆脱宗教神权禁锢的启蒙,一次是摆脱专制王权禁锢的启蒙。
对于前者,中国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对于后者,中国则扮演了愚昧者的角色。如果对这两个角色认识不清,也很难认清中国文明的过去和未来。
本书,就是试图追问与探寻这个有趣的现象和故事。
简介
中国是一个无信仰的国家吗?孔子与中国人的信仰有什么关系?荀子为什么被边缘两千年?中国对欧洲17-18世纪启蒙运动是否产生影响,肯定派认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却没有回答或回答不了“中国启蒙了欧洲却为什么没有启蒙自己”。否定派认为中国没有产生影响,但却没有回答或回答不了“为什么伏尔泰等一众重要启蒙思想家深受中国影响”这一事实。本书试图探寻和回答以上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
本书三级目录
题记: 1
简介 2
目录 1
人类信仰争夺史(代序) 1
第一章 孔子的三大贡献 1
第一节 孔子实现了“仁”的突破,将“仁”提升到安身立命终极追求
的精神境界,完成了中国人非宗教信仰大厦的建构 1
什么是“仁”——仁,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1
冯友兰与张岱年关于“仁”的讨论——两人早年看法不同,
晚年殊途同归 8
对于“仁”,冯友兰认为是“信仰”,张岱年认为是“理想” 9
晚年张岱年对“仁”的认识与冯友兰殊途同归 12
中国人没有信仰吗?——与邓晓芒、易中天及陈丹青商榷 15
邓晓芒:中国人没有信仰 15
易中天:中国人没有信仰 16
邓晓芒:用康德哲学来“拯救”儒家 18
邓晓芒:儒家“仁义道德”皆为“伪善” 19
邓教授对儒家的批判比谭嗣同还要猛烈 21
邓晓芒教授引用鲁迅“吃人”说来支持他的论点。 22
陈丹青:孔子的幽灵就是无数中国的伪君子 24
中国人信仰的特征 26
1.依赖统治权力及其官僚体制和礼法规范进行
控制、主导和教化 26
2.设立信仰国家礼仪场所进行崇德和教化 27
3.有赖官吏和士绅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们德行和操守的
示范、引导和感化 28
4.仁义礼智信成为家庭人伦日常而不知,成为初始且稳定
的道德心理塑造 29
第二节 孔子完成了“礼”向“仁”的伟大转换,是人类精神的
一次伟大突破 31
孔子以仁入礼,赋予“礼”道德的普遍性,将“礼”
纳入“仁”的信仰体系 31
孔子树立“仁-礼”的信仰体系,旨在确立“法治必须被信仰” 33
孔子是伟大的立法先贤——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门楣孔子雕像来看 36
如何理解钱穆说的“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38
第三节 孔子建构了“和”,成为统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己、
官与民、国与国等天、地、人之关系的最高价值准则 41
什么是孔子的“和”。 41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孔子理想国“和”的境界 46
第二章 被埋没的荀子——荀子的伟大贡献 49
第一节 荀子入祀与罢祀 51
奉祀制度及尊奉孔子已经成为政权合法性的标志 51
夷族帝王追谥和祭祀孔子更甚:华夏文明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 57
夷族帝王追谥孔子更甚 57
夷族帝王亲幸曲阜祭祀孔子更甚 61
孔庙从祀等级及孟荀从祀之差异 64
打江山靠荀法之学(王道霸道),固江山靠孟荀之学(孟表荀里) 65
儒释道文化主体地位争夺与罢黜荀子 68
第二节 荀子的“人性”论和“欲望”论与“天赋人权” 76
荀子“人性”论各家说:冯友兰、牟宗三/徐复观等/周炽成等/
杨泽波/陈来/梁涛/颜世安/路德斌/姜忠奎/李锐/李友广/
陈光连等/谢晓东/戴震等 76
荀子“欲望”论各家说:杨倞/王先谦/张岱年/楼宇烈/张觉/
魏承思/张晚林/李波/王威威 81
荀子“欲论”之核心:养欲 82
荀子朴素的“天赋人权”观 86
第三节 荀学与《世界人权宣言》 87
人权认识的三个阶段及蓝瑛对肖蔚云的人权观之辩 87
罗忠恕的荀学与《世界人权宣言》 90
罗忠恕其人 91
罗忠恕荀学的三个突破 93
罗忠恕的《中国传统中的人权》及对《世界人权宣言》的影响 98
第四节 荀子人的主体性论说 102
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103
儒家的神秘主义与荀子的理性主义 104
荀子“人的地位”观:人与天、地并列 105
“人定胜天”:一个本无关却要安在荀子头上的变义词语 108
君子儒学(仁学?)和庶民儒学(礼学?)之辩与
主体性建构(商榷梁涛) 115
“成己成人”“成己安人”仅仅归于“君子之学”吗? 118
礼仅仅指导庶民吗?并由此产生一套庶民儒学? 120
第三章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中国 123
第一节 肯定派:欧洲启蒙运动深受中国影响 124
吴于廑(1913-1993):弱弱的“肯定派” 124
中国文化对伏尔泰产生影响 124
中国人撰写有话语权“整体的世界史观”的世界史,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6
朱谦之(1899-1972):坚定的“肯定派” 128
中国文化影响西方500年 129
受中国影响的启蒙思想家:笛卡尔/伏尔泰/孟德斯鸠/
鲁索/康德/黑格尔 130
结语:东西文化接触是文明世界的强大推动力 136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出版历经坎坷终成时代经典 137
阎宗临(1904-1978):对18世纪的欧洲中国是一线光明 138
阎宗临其人:传奇的人生,差点被遗忘的学术大师 138
中国对欧洲的总体影响:中国是一线光明 142
中国给欧洲送去的最重要的价值理念是:理性、自然和宽容 143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政治文明给欧洲巨大震惊 146
中国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影响 148
阎宗临先生“肯定派”观点是建立在扎实的权威数据研究基础之上 150
范存忠(1903-1987):中国文化对英国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151
中国因素与英国自然神论 152
伏尔泰中国观的英国来源 153
坦普尔——英国的“孔圣人”与英国古今之争 154
哥尔斯密与《世界公民》(中国人信札) 155
英国的“中国风” 157
张西平(1948-):儒学西传研究的领军者 159
“礼仪之争”与“中学西传”[] 159
一部具有世界文化史意义的重要著作——《中国哲学家孔子》[] 161
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161
中国“中学西传”研究滞后 163
洛克与中国 164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 165
肯定派群体一:张岱年/程宜山/王德昭/滕文生/
王燕生/何兆武/张岂之/许明龙/王殿卿/包遵信/
冉昌光/[韩]黄台渊/[韩]金钟禄 167
肯定派群体二:杜维明/郭齐勇/赵敦华/张允熠/许苏民/
武斌/王晓朝/高毅/马勇/谢文郁/张国刚/吴根友/彭富春 182
第二节 否定派: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无关 196
陈乐民(1930-2008):动摇的否定派和坚定的进步派 196
陈乐民“否定派”主要观点 196
陈乐民友人粉丝(徐友渔/何方/杨和平/朱尚同/阎连科/毕飞宇
/祝兆平)对其“否定派”立场的认同和赞赏 198
传统文化通不向现代化,但我有一个“感情与理性的矛盾” 200
世界潮流核心是“变” 201
把启蒙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 201
关于“中国对欧洲启蒙运动是否有影响”之问留下的最后思考 202
陈乐民最后的自我“画像” 205
梁漱溟(1893-1988)的三论:“欧化源两希”论、“全盘西化”与“西化补课”论和“早熟病根”论 207
“欧化源两希”论 208
“全盘西化”与“西化补课”论:不仅要得西化之“面目”,且要走西化之“路向” 210
“早熟病根”论 211
梁漱溟先生最看重他自己哪部作品呢? 215
顾准(1915-1974)(遗憾的否定派):西方文明来源于希腊 216
西方文明来源于希腊罗马,与中国文化无关 216
中国没有哲学,思想是贫乏的 217
中国文化是史官文化 219
顾准先生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吗? 220
顾准的“卡壳” 222
赵林(1954-):沉默的否定派 226
赵林先生是“肯定派”拟或是“否定派”? 226
对于“否定派”的观点赵林先生未予否定 229
如何解释伏尔泰与鲁索之间的对立 230
昔日“潘晓事件”主角赵林哪去了?[] 231
张志伟(1956-):中国没有哲学,欧洲启蒙运动是自我文化更新 232
中国没有哲学 232
启蒙合法性与启蒙危机 236
邓晓芒(1948-):伪善的儒家不可能对西方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237
西方启蒙思想源于基督教文化 238
邓晓芒关于伏尔泰中国观的评价 239
邓晓芒关于沃尔夫与中国的评价 240
否定派群体一:王养冲/王令愉/易中天/李世安/侯惠勤/
徐贲/何光沪/周大伟/丛日云/徐显明 242
否定派群体二:潘岳/刘军宁/高全喜/卿文光/刘耘华/
黄裕生/唐世平/赵晓/王建勋/萧三匝 253
第三节 无意识派 266
历史叙事的无意识 266
教材及教学的无意识 270
历史教科书的重要性:承担培养“世界公民”的使命 270
中学统编教材的缺陷和遗憾:具有世界影响的
“中国礼仪之争”的遗漏 271
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缺陷:主编侯建新的遗漏和遗憾 273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缺陷:主编徐蓝的遗漏和遗憾 277
商榷徐蓝一:启蒙运动的动因是“科技进步”
还是“思想解放”? 279
商榷徐蓝二:笛福是否是进入教材最合适的人选? 280
图书出版的无意识 282
持“西方中心主义”立场的盖伊的《启蒙时代》受到
一众学者的赞赏 283
奥哈拉持“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的《人人都该懂的启蒙运动》
被出版方称为“人人都该读”的图书 286
英国伍德撰写出版的《追寻文明的起源》,仍然抱着
“西方中心主义”观点 290
被称为“最公正”的梯利《西方哲学史》却是地道的
“西方中心论”者 292
毕肖普“西方中心主义”的《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成为清华大学通识课推荐读物 293
第四章 中国为什么不能完成自我启蒙 294
第一节 摆脱神性禁锢却又坠入皇权禁锢 294
被“官释”的孔子和儒家 294
神权被王权收编走向专制和独裁 297
被权力绑架的个人信仰缺乏主体意识甚至生成一种奴性性格 298
中国人早熟的是自然理性,晚熟的是意志理性 301
中国皇权的权力远大于西方君权的权力 303
中国没有出现像伏尔泰、鲁索等欧洲那样为启蒙而
献身庞大的思想家群体 306
第二节 “梁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围城” 309
从华盛顿纪念碑汉字石碑看中国自我启蒙的艰难 309
从“梁效”现象看横亘在知识分子面前的“围城” 311
何为“梁效”? 311
因“梁效”引出的批评及冯友兰与钱钟书的笔墨官司 314
“梁效”后人的发声 316
钱钟书:一位走进“围城”却出来不得的作家和学者 318
对《围城》及钱钟书的评价 318
《围城》的主旨及电视剧《围城》主旨与原作的差异 320
书名为什么用“围城”?——“不得不进”“出不得来” 323
钱钟书是方鸿渐吗? 327
钱钟书:曾试图冲出“围城”,却终未能冲出 328
钱钟书是有机会冲出“围城”的,因为他曾到
社会转型中的欧洲留学 330
从钱钟书不喜欢林徽因来看钱钟书自己心中的“围城” 333
钱钟书在社会转型状态下人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危机 333
钱钟书的“围城喻”与柏拉图的“洞穴喻”和鲁迅的“铁屋喻” 334
梁漱溟:一位在“围城”里没有突围的学者 336
梁漱溟1953年与毛泽东的顶撞及梁漱溟思想180度转变 336
梁漱溟的最后一部著作《中国——理性之国》,
是向毛泽东示好之作? 339
梁漱溟先生通篇论述建立在“历史五段论”基础之上 340
梁漱溟:毛泽东通古达今,冠绝一世 341
非无产阶级之无产阶级化 343
梁漱溟的遗憾 345
梁漱溟最看重他自己的著作是哪部? 349
侯外庐:也是一位没有走出“围城”的学者 351
侯外庐与冯友兰在“文革”中“变”与“不变” 351
侯外庐也是一个“城”中人 354
张艺谋的困顿——由张艺谋时隔14年编导
两届奥运开幕式观念的变化说起 356
从千人击缶,到“一叶知秋” 357
张艺谋传统狭隘的历史观 359
小结 361
第五章 结语 364
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是中国给欧洲送去的最大礼物 364
“中学西渐”是在中国完全被动无知情景下进行的 369
欧洲启蒙运动进入中后期中国已无力再产生影响 370
中国需要诞生新的孔子,中国的启蒙仍然在路上 373
人类面临新的文明挑战 377
后记(一) 380
创作绘画作品的缘起 380
《孔老论道图》画作主旨的产生 380
中国,需要对孔子再认识。 384
世界,需要对孔子再认识。 384
后记(二) 387
插图目录
第一章 1
图1-1:中华文明史四次信仰建构图 1
图1-2:孔子和弟子及诸子百家图 2
图1-3:儒家“上帝”与基督教“God”比较表 5
图1-4:文革中自杀的文化名人 7
图1-5:封建帝制中国信仰战争图 27
图1-6:百年中华民族信仰重构图 30
第二章 49
图2-1:历史上的尊荀与贬荀 50
图2-2:孔子谥号演变史 54
图2-3:宋辽金西与三国比较图 58
图2-4:西夏与宋朝帝王 58
图2-5:孔子墓碑 62
图2-6:历代帝王亲幸曲阜祭祀孔子 63
图2-7:孔庙主殿奉祀图 64
图2-8:魏蜀吴及魏晋南北朝 69
图2-9: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关系图(梁涛) 116
图2-10:孔子及儒学传承图 122
第三章 123
图3-1:阎宗临著作重点关注的法国汉学家及其著述 150
图3-2:法国汉学史上重要的汉学家 151
图3-3:油画《正在喝茶的英国家庭》 157
图3-4:中国礼仪之争大事记(天主教) 160
图3-5:礼仪之争两个代表人(利玛窦与龙华民) 161
图3-6:莱布尼茨在白晋寄给他的六十四卦图上标注 168
图3-7: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 247
图3-8: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 297
第四章 294
图4-1:“梁效”组织结构图 312
图4-2:钱钟书著作系统结构表 318
图4-3:《围城》人物关系图 321
图4-4:《孔子嫡裔(南北宗)系表》 361
第五章 364
图5-1:中国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364
图5-2:中学西渐路线图 370
图5-3:来华著名的传教士 371
图5-4:欧洲启蒙运动溯源与演化 373
图5-5:中西文明史演化比较图 374
图5-6:三百年之大变局 375
图5-7:中国错失转型机遇 377
图5-8:资本扩张与政权互动关系图 381
图5-9:资本国际侵略和扩张关系图 382
图5-10:世界需要接受中国的崛起 381
图5-11:西方向他国输出自诩的“普世价值”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