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世界文学年鉴2025》详情介绍及预订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鉴背景
《世界文学年鉴2025》是由中国人文出版社权威出版,并由《世界年鉴丛刊》编委会总编纂,石向前先生担任主编的年度学术巨著。作为《世界年鉴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022分卷),本年鉴拥有独立的ISSN刊号,旨在为全球文学事业发展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中国人文出版社 ISBN 978-1-915723-66-6 。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表达。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跨文化、跨媒介的发展态势,文学理论与批评不断创新,文学翻译与传播日益活跃,文学在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推动文明对话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在新时代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作家的创作更加丰富多样,现实主义创作深入生活,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异彩纷呈。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不断创新,文学研究方法日益多元,文学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和作品走向世界,中外文学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记录全球文学的年度发展动态,深度剖析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成功经验,科学展望文学的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世界文学年鉴2025》应运而生,致力于成为全球文学领域的权威参考文献,为文学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教育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本年鉴由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球范围内的中英双语混合版本发行。全书约400余页,采用16开本精装。本年鉴电子版售价为100美元/份,纸质版售价为200美元/部。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年鉴将在华版年鉴网(https://www.dianzishu.com/)提供网页版、PDF版、EPUB版及精装纸质版等多种格式。
《世界年鉴丛刊》数据库收录可加微:zichuban
预定本年鉴及索要发票,可汇款到:
账户名称: 华版出书(海南)商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账户号码: 622050100100064703
开户银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国兴支行
全球发行网络
《世界文学年鉴2025》的数字版本将在当当、谷歌学术等平台上架,亚马逊将在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苹果公司将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上架。此外,英格拉姆(Ingram)将负责其纸质版的全球印刷与发行,确保年鉴能够触达全球读者。
学术价值与馆藏
学术价值是本年鉴的核心追求。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将获得专属的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见度与影响力。同时,本年鉴将被全球数千家顶级图书馆永久馆藏,包括中国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等,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年鉴2025》聚焦于全球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翻译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年鉴内容涵盖十大核心板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当代文学发展的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1.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本板块关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创作。中国古代文学方面,重点研究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以及古典诗词、古代小说、古代戏曲等文学形式,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关注现代文学(1917-1949)、当代文学(1949至今)、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研究重要作家作品,分析文学思潮与流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方面,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少数民族作家、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等,展现中国文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2.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精神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板块聚焦欧美文学、亚非文学、拉美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欧美文学方面,研究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意大利文学、西班牙文学、北欧文学等,分析欧美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成就。亚非文学方面,关注日本文学、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非洲文学、东南亚文学、韩国文学等,探讨亚非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拉美文学方面,研究拉美文学史、魔幻现实主义、拉美作家等,展现拉美文学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特色。
3.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的文学研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本板块关注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关系、主题学与形象学等领域的研究。比较文学理论方面,重点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世界文学理论等,探讨比较文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中外文学关系方面,关注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外国文学在中国、文学影响研究等,分析中外文学的互动与影响。主题学与形象学方面,研究主题学、形象学、文学原型、文学母题等,揭示文学的共同主题和文化形象。
4.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本板块聚焦文学基本理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与思潮等领域的研究。文学基本理论方面,研究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等,探讨文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关注西方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当代文学批评理论、批评方法论等,分析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文学流派与思潮方面,研究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数字人文等,展现文学理论的多元发展。
5. 文学史
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历史记录,为理解文学提供了历史视角。本板块关注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专题文学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国文学史方面,重点研究断代文学史、文学通史、文学史料、文学史观等,梳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外国文学史方面,关注欧美文学史、亚非文学史、拉美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展现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专题文学史方面,研究诗歌史、小说史、戏剧史、散文史、儿童文学史等,从文体角度考察文学的演变。
6.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与评价,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板块聚焦作家作品批评、文学现象批评、文学评论方法等领域的实践。作家作品批评方面,研究经典作家、当代作家、作品细读、文本分析等,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文学现象批评方面,关注文学思潮评论、文学流派评论、文学事件评论、文学热点评论等,分析当代文学的发展动态。文学评论方法方面,研究文本批评、历史批评、社会批评、心理批评、文化批评等,探索文学批评的多元方法。
7.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本板块关注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史等领域的研究。翻译理论方面,重点研究翻译理论、翻译批评理论、翻译美学、翻译伦理等,探讨文学翻译的理论基础。翻译实践方面,关注文学翻译实践、翻译策略、翻译技巧、译者研究等,分析文学翻译的实践经验。翻译史方面,研究中国翻译史、外国翻译史、翻译家、翻译流派等,梳理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
8. 文学与文化
文学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学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创造力量。本板块聚焦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传媒等领域的研究。文学与社会方面,研究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等,探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文学与艺术方面,关注文学与绘画、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电影、文学与戏剧、跨媒介研究等,分析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传媒方面,研究网络文学、数字文学、影视文学、新媒体文学等,展现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9.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是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板块关注文学教学理论、文学教学实践、文学素养培养等领域的研究。文学教学理论方面,重点研究文学教育理念、文学教学方法、文学课程设计、文学教材等,探讨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文学教学实践方面,关注大学文学教学、中学文学教学、文学经典教学、创意写作教学等,分析文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文学素养培养方面,研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文学鉴赏、文学批评能力培养等,探索文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10. 文学前沿
文学前沿代表了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本板块聚焦新兴文学形态、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新理论新方法等领域的探索。新兴文学形态方面,研究网络文学、数字文学、超文本文学、互动文学等,展现文学形态的创新。文学跨学科研究方面,关注文学与认知科学、文学与神经科学、文学与人工智能、文学数据分析等,探索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文学新理论新方法方面,研究后人类主义、新物质主义、情动理论、世界文学系统论等,推动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世界文学年鉴2025》目录大纲
前言
第一部分:中国文学
1. 中国古代文学 – 1.1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1.2 唐宋文学 – 1.3 元明清文学
2. 中国现当代文学 – 2.1 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 2.2 新时期文学与新世纪文学 – 2.3 重要作家作品研究
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 3.1 少数民族文学史与作家研究 – 3.2 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与传播 – 3.3 少数民族口头文学
第二部分:外国文学
4. 欧美文学 – 4.1 英美文学 – 4.2 法德俄文学 – 4.3 其他欧洲文学
5. 亚非文学 – 5.1 日本文学与韩国文学 – 5.2 印度文学与阿拉伯文学 – 5.3 非洲文学与东南亚文学
6. 拉美文学 – 6.1 拉美文学史 – 6.2 魔幻现实主义 – 6.3 拉美作家研究
第三部分:比较文学
7. 比较文学理论 – 7.1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 – 7.2 跨文化研究与世界文学理论 – 7.3 比较文学前沿问题
8. 中外文学关系 – 8.1 中外文学交流史 – 8.2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 8.3 外国文学在中国
9. 主题学与形象学 – 9.1 主题学研究 – 9.2 形象学研究 – 9.3 文学原型与母题研究
第四部分:文学理论
10. 文学基本理论 – 10.1 文学本质论与文学创作论 – 10.2 文学作品论与文学接受论 – 10.3 文学理论前沿
11. 文学批评理论 – 11.1 西方文学批评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 – 11.2 当代文学批评理论 – 11.3 批评方法论
12. 文学流派与思潮 – 12.1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 12.2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与生态批评 – 12.3 数字人文与新兴理论
第五部分:文学史
13. 中国文学史 – 13.1 断代文学史 – 13.2 文学通史 – 13.3 文学史料与史观研究
14. 外国文学史 – 14.1 欧美文学史 – 14.2 亚非拉文学史 – 14.3 世界文学史
15. 专题文学史 – 15.1 诗歌史与小说史 – 15.2 戏剧史与散文史 – 15.3 儿童文学史与其他专题史
第六部分:文学批评
16. 作家作品批评 – 16.1 经典作家研究 – 16.2 当代作家研究 – 16.3 作品细读与文本分析
17. 文学现象批评 – 17.1 文学思潮与流派评论 – 17.2 文学事件与热点评论 – 17.3 文学批评案例
18. 文学评论方法 – 18.1 文本批评与历史批评 – 18.2 社会批评与心理批评 – 18.3 文化批评与其他方法
第七部分:文学翻译
19. 翻译理论 – 19.1 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理论 – 19.2 翻译美学与翻译伦理 – 19.3 翻译理论前沿
20. 翻译实践 – 20.1 文学翻译实践 – 20.2 翻译策略与技巧 – 20.3 译者研究
21. 翻译史 – 21.1 中国翻译史 – 21.2 外国翻译史 – 21.3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研究
第八部分:文学与文化
22. 文学与社会 – 22.1 文学与政治、经济 – 22.2 文学与历史、哲学 – 22.3 文学的社会功能
23. 文学与艺术 – 23.1 文学与绘画、音乐 – 23.2 文学与电影、戏剧 – 23.3 跨媒介研究
24. 文学与传媒 – 24.1 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学 – 24.2 影视文学 – 24.3 新媒体文学
第九部分:文学教育
25. 文学教学理论 – 25.1 文学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 25.2 文学课程设计与教材研究 – 25.3 文学教学改革
26. 文学教学实践 – 26.1 大学文学教学 – 26.2 中学文学教学 – 26.3 文学经典教学与创意写作
27. 文学素养培养 – 27.1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 27.2 文学鉴赏 – 27.3 文学批评能力培养
第十部分:文学前沿
28. 新兴文学形态 – 28.1 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学 – 28.2 超文本文学与互动文学 – 28.3 新兴文学形态研究
29. 文学跨学科研究 – 29.1 文学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 – 29.2 文学与人工智能 – 29.3 文学数据分析
30. 文学新理论新方法 – 30.1 后人类主义与新物质主义 – 30.2 情动理论 – 30.3 世界文学系统论
附录
• 2025年世界文学大事记
• 全球重要文学奖项与获奖作品
• 参考文献
• 索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格式
1. 内容要求
稿件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独创性,论证严谨,对相关领域的理论、政策或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2. 格式要求
• 标题: 简明扼要,概括文章核心内容。
• 作者信息: 包括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
• 摘要: 200字左右,精炼概括文章的研究背景、方法、核心发现与意义。
• 关键词: 3-5个,反映文章核心主题。
• 正文: 5000字左右,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正文内各级标题请严格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1
1.1
1.2
1.2.1
1.2.2
2
2.1
2.2
• 参考文献: 请列出稿件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并确保格式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要时间节点
时间节点 日期
截稿时间 2025年12月31日
出刊时间 2026年1月31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文学年鉴2025》规范样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莫言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叙事策略与文化身份建构
作者: 张文华
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
莫言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其小说创作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世界文学的视域出发,系统研究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叙事策略与文化身份建构。研究发现,莫言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学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运用多重叙事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感官化叙事语言等独特的叙事策略,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通过对乡土中国、历史记忆、民间文化的书写,建构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本文通过对《红高粱家族》《酒国》《生死疲劳》《蛙》等代表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探讨了莫言小说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为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提供了重要案例。
关键词: 莫言;世界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策略;文化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引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莫言的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莫言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莫言发表了《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一系列重要作品,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莫言的小说以山东高密为背景,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书写,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探讨了人性、历史、文化等重大主题。
莫言的小说创作受到了多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看,莫言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他产生了重要启发。同时,莫言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养分,将中国的历史、文化、民间故事融入小说创作。这种中西融合的创作方式,使莫言的小说既具有世界性,又保持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学术界对莫言小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化意义等。陈思和(2012)认为,莫言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民间立场”,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书写,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理解。王德威(2013)指出,莫言的小说具有“抒情传统”和“史诗气质”,在叙事中融入了强烈的抒情性。程光炜(2014)分析了莫言小说的叙事策略,认为莫言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非线性叙事结构,构建了复杂的叙事世界。
国外学者也对莫言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作为莫言作品的主要英译者,对莫言小说的翻译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撰写了多篇研究文章。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研究了莫言小说中的历史书写和文化记忆。韩瑞(Sabina Knight)分析了莫言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艺术风格。这些研究为理解莫言小说的世界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然而,现有研究仍有一些不足:首先,对莫言小说的世界文学研究相对不足,缺乏从世界文学视域系统分析莫言小说的研究。其次,对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莫言如何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再次,对莫言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多为个别作品分析,缺乏系统的整体研究。最后,对莫言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研究有待深化,需要探讨莫言如何通过小说创作建构中国的文化身份。
本文试图从世界文学的视域出发,系统研究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叙事策略与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对莫言代表作的深入分析,揭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探讨莫言小说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为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化
2.1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拉美文学的重要流派,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胡安·鲁尔福等作家为代表。魔幻现实主义将魔幻与现实相结合,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入神话、传说、幻想等超现实元素,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展现了拉美的历史和文化。
莫言曾多次表示,《百年孤独》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984年,莫言读到《百年孤独》的中译本,这部小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让他意识到小说可以这样写。莫言说:“《百年孤独》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可以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可以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生活。”(莫言,2012)
莫言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中吸取了重要养分:第一,现实与幻想的结合。莫言学习了魔幻现实主义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手法,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梦境、幻觉等超现实元素。第二,夸张与变形的手法。莫言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事件,创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神话化的历史叙事。莫言借鉴魔幻现实主义将历史神话化的方式,通过神话化的叙事来表现历史。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不是简单地模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而是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为莫言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2.1 神话传说
中国有着悠久的神话传说传统,《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记载了大量的神话故事。莫言在小说中融入了中国的神话传说,如《生死疲劳》中的轮回转世,就来源于佛教的轮回观念。小说讲述了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灵魂经历了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六次轮回的故事,通过轮回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2.2.2 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信仰、民俗活动等。莫言的小说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化的元素。《红高粱家族》中的高粱酒、高粱地、民间婚俗等,都体现了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檀香刑》中的猫腔戏、檀香刑等,也都来源于民间文化。
2.2.3 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和佛教哲学,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都在莫言的小说中有所体现。《生死疲劳》中的轮回叙事,就体现了佛教的轮回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
2.3 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化特征
通过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莫言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本土化的魔幻元素。莫言的魔幻元素不是来自拉美的神话传说,而是来自中国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等。这些本土化的魔幻元素使莫言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历史与神话的交织。莫言的小说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神话化的叙事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红高粱家族》将抗日战争的历史与高粱地的神话相结合,《生死疲劳》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与轮回转世的神话相结合。
第三,感官化的叙事语言。莫言的叙事语言具有强烈的感官性,充满了色彩、声音、气味、味觉等感官描写。这种感官化的语言创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世界。
第四,民间立场的叙事视角。莫言的小说采用民间立场的叙事视角,通过普通民众的眼睛来观察历史和现实,表达了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对民间智慧的肯定。
3 莫言小说的叙事策略
3.1 多重叙事视角
莫言的小说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构建了复杂的叙事结构。
3.1.1 第一人称叙事
莫言的许多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如《红高粱家族》中的“我”、《酒国》中的“我”等。第一人称叙事使叙述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同时,第一人称叙事也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体现了叙述者的个人视角和情感态度。
3.1.2 多视角叙事
莫言的小说常常采用多视角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展现事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酒国》采用了三重叙事视角:侦察员丁钩儿的视角、作家莫言的视角、李一斗的来信。这三重视角相互交织,构建了复杂的叙事结构。
3.1.3 非人视角叙事
莫言的小说还运用了非人视角叙事,如《生死疲劳》中的驴、牛、猪、狗、猴的视角。通过动物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创造了陌生化的效果,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和现实。
3.2 非线性叙事结构
莫言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时空的跳跃、倒叙、插叙等手法,构建了复杂的叙事结构。
3.2.1 时空交错
莫言的小说常常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红高粱家族》在“我爷爷”的抗日故事和“我”的当代叙述之间来回切换,形成了过去与现在的对话。《生死疲劳》在六次轮回的不同时空之间跳跃,展现了195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3.2.2 循环叙事
莫言的小说运用了循环叙事的结构,如《生死疲劳》的轮回叙事。西门闹的灵魂经历了六次轮回,每一次轮回都是一个循环,同时六次轮回又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循环。这种循环叙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轮回观念和循环史观。
3.2.3 碎片化叙事
莫言的小说有时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分解为一个个片段,通过片段的拼接来构建完整的故事。《酒国》就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小说由多个相对独立的片段组成,包括侦察员丁钩儿的调查、李一斗的来信、李一斗的小说等,这些片段相互交织,构成了复杂的叙事网络。
3.3 感官化叙事语言
莫言的叙事语言具有强烈的感官性,充满了色彩、声音、气味、味觉等感官描写,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感官世界。
3.3.1 色彩描写
莫言的小说充满了鲜明的色彩描写,尤其是红色。《红高粱家族》中的红高粱、红太阳、鲜血等,构成了一个红色的世界。红色象征着生命力、激情、暴力、死亡等多重含义,成为小说的重要意象。
3.3.2 气味描写
莫言的小说对气味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气味来营造氛围、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红高粱家族》中高粱酒的香味、高粱地的气味、血腥味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莫言说:“我的小说是用鼻子写出来的。”(莫言,2009)
3.3.3 声音描写
莫言的小说对声音的描写也非常丰富,包括人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自然的声音等。《檀香刑》中猫腔戏的唱腔、刑场上的哭喊声等,都具有强烈的听觉效果。
3.3.4 味觉描写
莫言的小说对味觉的描写也很突出,尤其是对食物的描写。《酒国》中对各种美食的描写,《丰乳肥臀》中对食物的描写,都充满了味觉的诱惑。
这种感官化的叙事语言创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世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 文化身份的建构
4.1 乡土中国的书写
莫言的小说以山东高密为背景,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书写,建构了独特的文化身份。高密成为莫言小说的“文学地理”,如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一样,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空间。
4.1.1 高密东北乡
莫言在小说中创造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的故乡,也是他小说的主要背景。莫言通过对高密东北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等。高粱地、黑土地、河流、村庄等,构成了高密东北乡的自然景观;农民、地主、土匪、游击队等,构成了高密东北乡的社会群像。
4.1.2 乡土文化
莫言的小说展现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包括民间信仰、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红高粱家族》中的高粱酒酿造、民间婚俗等,《檀香刑》中的猫腔戏、庙会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这些乡土文化不仅是小说的背景,更是小说的重要内容,体现了莫言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4.1.3 乡土人物
莫言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乡土人物,如“我爷爷”余占鳌、“我奶奶”戴凤莲、西门闹、蓝脸、孙眉娘等。这些人物都是普通的农民,但他们身上体现了强烈的生命力、顽强的生存意志、复杂的人性。莫言通过对这些乡土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
4.2 历史记忆的重构
莫言的小说通过对历史的书写,重构了历史记忆,建构了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4.2.1 民间视角的历史
莫言的小说采用民间视角来书写历史,不是从官方史书的角度,而是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观察和叙述历史。《红高粱家族》通过“我爷爷”余占鳌等普通农民的视角,讲述了抗日战争的故事。《生死疲劳》通过西门闹的六次轮回,讲述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这种民间视角的历史书写,呈现了与官方历史不同的历史面貌,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4.2.2 神话化的历史
莫言的小说将历史神话化,通过神话化的叙事来表现历史。《红高粱家族》将抗日战争的历史与高粱地的神话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神话化的抗日故事。《生死疲劳》将中国近代历史与轮回转世的神话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神话化的历史叙事。这种神话化的历史书写,不是为了歪曲历史,而是为了揭示历史的深层意义。
4.2.3 批判性的历史反思
莫言的小说对历史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揭示了历史的荒诞性和悲剧性。《天堂蒜薹之歌》揭示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惨命运,《酒国》揭示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荒诞,《蛙》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这种批判性的历史反思,体现了莫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4.3 民间文化的传承
莫言的小说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书写,传承了中国的民间文化传统,建构了文化身份。
4.3.1 民间叙事传统
莫言的小说继承了中国民间叙事传统,如说书、评书、戏曲等。《檀香刑》采用了戏曲化的叙事方式,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猫腔戏唱词,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生死疲劳》采用了章回体的结构,每一章都有一个小标题,如“驴折腾”、“牛犟劲”等,具有民间说书的特点。
4.3.2 民间语言
莫言的小说语言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大量使用方言、俗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这些民间语言使小说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民众生活,体现了莫言对民间语言的重视和运用。
4.3.3 民间智慧
莫言的小说体现了民间智慧,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书写,表达了对民间智慧的肯定和赞美。《红高粱家族》中农民的生存智慧、抗争精神,《生死疲劳》中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都体现了民间智慧。
5 莫言小说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5.1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莫言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一方面,莫言的小说具有世界性,他借鉴了世界文学的优秀传统,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运用了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探讨了人性、历史、文化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另一方面,莫言的小说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的小说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民间传统,展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历史变迁、文化特色。
这种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使莫言的小说既能够被世界读者理解和接受,又保持了独特的中国特色。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说:“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瑞典文学院,2012)
5.2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莫言的小说对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丰富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莫言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二,拓展了世界文学的题材和视野。莫言的小说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为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文学窗口。第三,创新了叙事技巧。莫言的多重叙事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感官化叙事语言等,为世界文学的叙事艺术提供了新的经验。
5.3 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启示
莫言的成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第二,要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中国文学要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同时要勇于创新,吸收世界文学的优秀成果,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第三,要关注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中国文学要关注人性、历史、文化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使作品能够引起世界读者的共鸣。
6 结论
本文从世界文学的视域出发,系统研究了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叙事策略与文化身份建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莫言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学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化体现在:本土化的魔幻元素、历史与神话的交织、感官化的叙事语言、民间立场的叙事视角等方面。
第二,莫言运用了独特的叙事策略,包括多重叙事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感官化叙事语言等,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这些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了莫言对叙事艺术的创新探索。
第三,莫言通过对乡土中国、历史记忆、民间文化的书写,建构了独特的文化身份。莫言的小说展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历史变迁、民间文化,传承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民间智慧,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第四,莫言的小说实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对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莫言的小说创作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成就,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通过对莫言小说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莫言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 民间的浮沉:对莫言小说的一种政治—文化解读. 当代作家评论, 2012(6): 4-15.
[2] 王德威.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3] 程光炜. 莫言小说的叙事策略. 文学评论, 2014(2): 56-68.
[4] 莫言. 我的文学道路. 收获, 2012(6): 4-12.
[5] 莫言. 用耳朵阅读.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9.
[6] 瑞典文学院.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2012-10-11.
[7] Goldblatt, Howard. “The Saturnicon: Excess and Epicureanism in Mo Yan’s Fiction.”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00, 74(3): 487-494.
[8] McDougall, Bonnie S. “Mo Yan’s Fiction in the Reform Era.”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Half of a Modern Century, edited by Pang-yuan Chi and David Der-wei Wang, 229-245.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9] Knight, Sabina. “Mo Yan’s Red Sorghum: Fable, Legend, Allegory.” In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Crit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eannette L. Faurot, 227-246.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10]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黄锦炎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11] 莫言. 红高粱家族.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12] 莫言. 生死疲劳.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6.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